竺可桢
曾担任过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六十大寿时,浙江大学的学生给他送去了一面上写“浙大保姆”的锦旗。
书评家马勇感叹:“在当时流乱的时局下,中国的大学教育并没有就此垮台,相反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民族复兴保留了难得的读书的种子,毫无疑问是因为,那时的中国还有一批有见解、有能力的大学校长。”
1890年,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东关镇,小名阿熊。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便开始认字。他5岁时进了学堂,私塾先生给他起了大名“可桢”,意思是未来可做一坚实的国家栋梁。哥哥是乡里的秀才,平时经常指导他写字、作文章。有一次,哥哥教他学造句,一直到天亮,鸡叫才肯回房睡觉。
竺可桢故居:绍兴市上虞区东关
竺可桢小时候身体瘦弱矮小,有同学甚至嘲讽他:“好一个寒酸的小矮子,准定不过20岁……”这一句话刺痛他后,他发誓要锻炼身体。于是,他坚持早晨鸡一叫就起床跑步做操,风雨无阻,终于体质明显增强,同学们再也没有喊他“小矮子”了。
小学毕业后,竺可桢进入了上海澄衷学堂。1909年,考入了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学堂的老师全是英国人,从教材到上课全是英文,不准学生说中国话。英国老师叫学生,也不喊名字,只叫编号,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作人看待。竺可桢非常气愤,深深地感到,中国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于是,竺可桢发奋读书,发誓要为中国人争气,其中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
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成为第二批利用“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生共70名中的一员。竺可桢怀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进入了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来,他发现农学跟气象学的密切关系。1913年秋,农学院毕业后,竺可桢考上了哈佛大学研究院的地学系,专攻读气象学。1918年,竺可桢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于当个秋季回到祖国,时年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