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18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一粮商之家。他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15岁时进入上海澄衷学堂。他身材瘦弱被同班同学胡适讥笑说活不过20岁。竺可桢闻此话后下决心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后来他的身体始终健康。
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成绩取得赴美留学生资格后,认为中国万事以农为本,便进入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1913年他毕业后,又到哈佛大学地学系攻读其幼时即喜爱的气象学。其间,父亲和长兄先后去世,竺可桢克服经济困难坚持学习,直到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18年回国。他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等地教授气象学和地理学,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地理和气象工作者,所编写的《地学通论》是中国第一本现代地理学著作。1920年,他与当时中国第一个乘飞机上天的女性张侠魂结婚。1928年,他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并于当年在南京建立第一个由中国人管理的气象台,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垄断。
1936年,竺可桢在杭州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任13年间,他为浙大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提出“求是”二字为校训。抗战期间,浙大为避免陷入日寇铁蹄之下而向山区几次搬迁。竺可桢为选校址在外奔波,妻子张侠魂与次子竺衡先后病逝,浙大师生闻讯后均感动不已。抗战胜利后,竺可桢对浙大师生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爱国运动给予支持,所以在校内科学民主和进步思想始终占上风,以致国民党特务骂浙大是“共产党的租界”。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竺可桢拒绝国民党要他去台湾的要求,前往上海等待解放。
1949年7月,竺可桢应邀到北平加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在随后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他首先着手组织成立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又主持完成了划分中国自然区划、制定国家大地图集等工作。他还先后组织了多次大型考察活动,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从1950年定居北京后,竺可桢开始着手研究物候学,于1963年出版《物候学》一书,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晚年,他又发表了集其平生研究成果的《中国近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引起世界轰动,1974年2月7日,竺可桢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竺可桢所走的道路,是20世纪前期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和光明的典范。看到清政府的极度腐朽昏暗,他和同时代的进步青年一样,争取到西方去学习,以改造国家。
当时,美国政府将八国联军向清政府勒索巨额白银(史称“庚子赔款”)中付给自己的部分拿出,作为在华开办学校及招收中国留学生赴美的费用,实际是想用中国自己的钱培植亲美势力。竺可桢出国,正是作为第二批利用庚款赴美留学的70名公费生之一。在旧中国内战频繁的条件下,这批学生回国后大多经商,或投奔军阀,只有竺可桢等少数人坚持“科学救国”的艰难道路。
他起初抱着不问政治的态度投身科研。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尤其是特务横行,从反面教育了他。任浙大校长期间,他便以爱国科学家的正义和良知站出来坚决斗争,以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公函中曾申斥他“包容奸伪匪谋学生之一切非法活动于不闻不问”。
看到新旧中国的对比,竺可桢相信由爱国主义再走向共产主义,正是实现他早年救国夙愿的最光明之路。
竺可桢从青年时期,就确立了以科学救国的志向。留学回国后,他看到中国没有自己的气象站,气象预报和资料由各列强控制,便著文疾呼:“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耻辱也。” 在抗战爆发前的十余年间,他靠着水滴石穿的坚韧,不辞辛劳在全国各地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初步奠定了我国的气象观测网。
国内军阀混战时期,南京政府和各省当局没有多少心思用于建设,竺可桢却在兵荒马乱中奔走。建立气象站的艰难确非和平时期的人们所能想象。在此过程中,他又同帝国主义者的控制图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竺可桢坚持全国所有气象电台都由中央气象台集中广播,并改原先用英国殖民者规定的英制记录为国际通用标准。1937年,竺可桢去香港出席远东气象会议,港督安排晚宴时竟然把中国代表安排在末尾。竺可桢认为这是故意损害中国国格,绝不能容忍,便与另外两名中国代表愤然离席以示抗议。
全国解放后,竺可桢以很大精力关注中国的农业生产,想方设法利用气象学识增加粮食产量。1964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其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
在科学研究中,竺可桢一丝不苟,喜欢事事躬亲。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几次迁移。虽条件极其艰苦,每到一地竺可桢总不忘收集资料进行科研。学生们都知道,竺校长随身总带着四件宝:照相机、高度表、气温表和罗盘。他71岁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他严谨的学风,深受广大学者推崇。
竺可桢自幼秉性温和,做事勤勤恳恳,有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韧劲。他年轻时即掌握了英、法、德三种外语。解放后,年过六十的竺可桢根据工作需要又开始学习俄语,直坚持到70岁 ,终于能阅读俄文资料。
从1917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开始,竺可桢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又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其间竟然一天未断! 这些日记页页蝇头小楷,一笔不苟,共计800多万字,令人叹为观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