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所载《天人三策》不是董仲舒建元元年对策的策文,其时间应在建元六年前后,是在董仲舒回调长安为中大夫之后的奏章。
其三策的具体顺序与《汉书》记载的顺序是一致的,是班固参照政府档案材料编撰的。
第一策“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董仲舒在“天人三策”第一策中说:“古人有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
《史记》云:“(建元)元年,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乂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
前206年到建元元年(前140)共六十六年,正和“汉兴已六十余岁”。建元三年为公元前138年。
前206年到前138年不足七十年,前137年(建元四年)才足七十年,只有到了建元五年以后,确切来说应在建元六年才可以称为七十余年。
第二策“夜郎康居归谊”第二策中有语句:“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所作檄文提到的“康居西域,重译请朝”当在通夜郎之前。
董仲舒在第二对策中提到“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之事所指即是此事。因此,可以断定董的第二策应是在建元六年通夜郎之后。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是汉帝国的多事之秋。可以说当时的情况是内忧外患。同时,窦太后的死解除了对雄心勃勃欲有所作为的汉武帝的束缚。
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从《史记》的行文来看,“是时”是董仲舒被“中废为中大夫,居舍”期间,是在董仲舒第一次任江都相之后,第二次任江都相之前。
并且发生辽东高庙灾、高园便殿火和彗星之后不久董仲舒写成《灾异对》,时间是在建元六年下半年,不会拖到很久之后的五六年之后才写就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