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到1550年,俺答汗在整合了蒙古力量后便再次突破北边防御体系,直抵北京城下。俺答汗的孤军冒进是有风险的,北京是坚城,短期内蒙古军不可能攻下,而当明朝内地援军抵达,而明九边守军仍在,倒也不是没有转机。
然而,当时主政的严嵩却并不赞成明军围击蒙古军,后者大掠一番便全身而退。
这一次堪称国耻的事件激发了明朝的军事改革,此后在南方抗击倭寇的战争中,大量新募兵成为主力;在北方,守边将军也纷纷招募精锐为家丁,成为作战时的主力。
倭寇平定后,一些名将相继调往北方守边,以戚继光在蓟州镇为例,其整饬了防区的防卫体系,并整编加强了蓟州军力,使得蒙古军几次南下均告惨败。
辽东的李成梁则以精骑突袭,使得当面的土蛮等军无力对辽东形成威胁;而其他各边当时的防御态势也不错,九边防御体系在万历朝前期回光返照。
不过我们前面提到,万历时期明军精锐已经转为募兵,而原有的卫所军制自给自足的体系已经难以为继,此时明朝的军事开支是巨大的。
万历中期明军相继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征伐,史称“万历三大征”,明军虽然获胜,但军力损耗和财力损耗也是十分巨大的。
巨大的财政压力最终并不会落到王公贵胄的头上,而是由底层百姓承担,而万历朝后期明朝内外政事的处理又是一塌糊涂,其实已经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此时辽东的努尔哈赤已经崛起,并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了明军各边集结起来的精锐。不过后金军虽强,但却始终无法突破关宁防线,这也算是明朝九边体系最后发挥作用的机会了。
但在后金崛起的同时,明朝内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此起彼伏,为了应对内外对手,明朝不得不增派赋税,加强军事。而这样实际是个恶性循环,内地的起义更加加剧,消耗了明朝的战争潜力。
甚至到最后,明朝有限的军事资源大都倾注到了关宁方向,而其他各边守军却连饭都吃不饱。这样的守军既挡不住绕到攻击的后金军,也在大顺军进攻时,大部倒戈。
所以明朝的灭亡,首先是政治腐败,然后是经济危机,最后才是军事问题。而对于明朝九边防御体系来说,公正地说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毕竟直到王朝末年,它的作用依然还在发挥。
很多朋友认为九边无用,可我们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九边体系,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