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早婚习俗制约古人的远行
往往男女十三四岁时就该考虑谈婚论嫁,这种不但是传统的思想观念,还有法律做相应规定,明朝就有法律规定如果太晚结婚者是要受到处罚的。你想啊,一个人结婚后,上要孝敬父母,下要照顾妻儿,他还有心思到外面四处闯荡吗?等到父母老死后,自己也是快四十的人了,那时候恐怕连孙子都有一大拨了,自己都感觉衰老了,又怎能经得住旅途上的颠簸?正所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恰恰写出了飘泊在外的游子孤独凄凉的心理感受,这正是安逸于家庭的人所不能承受的。
五、历朝历代对移民政策的抵触,限制了古人的远行
只是几种情况下移民得到允许:朝廷领导下的军队屯垦,以及从战争掠夺来的人口移民,还有由于政治的关系,政治犯全家被发配边远的外地,或为了打击商贾豪强所用的迁移手段外;私人移民是不提倡的,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合法的。值得一提的是明清两朝对待外国人在东南亚屠*中国侨民,几乎都是抱着一种置之不理,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在明朝万历年间,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屠*华人侨民两万,他们又担心,明政府会兴兵问罪,因为按照他们的常识,政府没有理由不保护他的人民,于是西班牙人修书福建抚臣道歉。隔了两年后明朝政府才表明态度:“商贾是贱民,华侨多无赖,皇恩浩荡,大国仁义,决不会为一些贱民兴兵动革……”在统治者眼里那些移民到国外的人,那些与外国人做生意的人都是些不安分的人,都是“汉奸”。
六、群体对“江湖险恶,人心险恶”的过度解读,使的想出远门的单个个体充满恐惧
在古代交通不便,由于地理因素的制约使得人们很少离家,这是个因素,还有就是在长期的跋山涉水,山林里有沼泽,猛兽,强盗,江湖有暗藏的汹涌波涛,异乡的恶霸,小偷,骗子,疫病,或者在路上迷路……这通通都是行路人有可能面对的困难,恶劣天气下的风餐露宿,身在异乡的世态炎凉常常给人一种“人离乡贱”的感觉,如果是单身的路人,更是安全无法保障,受到别人欺负时没人保护,生病时无人照料,钱财若是被抢或遗失,除了当乞丐之外更是别无他法。
明清小说里常有情节就是落难公子或落破书生被骗,被劫,经常有美女来相救,成就一段姻缘。但现实社会之中却是残酷的,客死异乡的事情是屡见不鲜。在《水浒传》中孙二娘的荒野黑店更是从侧面表现了行人在路途上的艰险。
七、路费问题
古代行路的成本的确是蛮高的。
古代,各地沿途都设有给官员专门居住的驿馆,只能官用,不能民用,但这并不是对所有官员都是免费的,唐朝就有明文规定五品以上的散官可以在驿馆留宿,但不给予免费待遇,否则驿馆人员要受到仗一百的处罚。如果一个官员从北方调到南方来,带上家眷,仆人,杂役大大小小几十口人,一路上的吃住肯定是不小的开支。如一个地方官在较短的时间里,官职老是调来调去的话,他可能为了赴职会倾家荡产也说不定。
为了省钱,一些官员也只好不带家眷,只身一人或只带一两个随从去赴任,等到条件成熟再把家眷接回来,不过有些官员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出门一别,外地为官,可能几十年都见不到自己的父母和妻儿,不过这些不走运的人更多还是些清官。到了明朝,驿馆制度就稍好了一些:奉旨入京或奉旨办事的官员可以免费了,赴任调职路途在1500里以外者也可以享受免费的待遇,如果官员赴任的途中不幸病亡,出于人道考虑,其护送尸体回家的家属,也可以在驿馆吃住免费。
一般的老百姓就不多说了,没有足够的钱是出不了门的,节俭是路人必须遵守的一条准则。如果没到目的地钱财就花光了,那可真的难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