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汗国简介,伊利汗国版图变迁史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15 09:18:28

伊利汗国简介,伊利汗国版图变迁史(1)

伊利汗国是元朝西北诸藩之一,其极盛时代领土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与察合台汗国和印度为邻;西临地中海,领有今小亚细亚半岛的大部分,与埃及和欧洲相望;北至太和岭(高加索)和花剌子模,与钦察汗国接壤;南濒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都城先后在蔑剌合(今伊朗阿塞拜疆之马腊格)、桃里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里士城)和算端城(今伊朗阿塞拜疆苏丹尼耶)。

十三世纪二十年代蒙古西征时,成吉思汗本人曾攻至波斯东部的呼罗珊地区,追击花剌子模沙的蒙古军征服了波斯北部的大部分地区。蒙古国时代,阿姆河以南地区先后由畏兀儿人阔里吉思和乃蛮人阿儿浑治理,治所设在途思城(今伊朗马什哈德附近)。1251年元宪宗即位后,统治波斯的蒙古地方政府被称为“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蒙哥派其弟旭烈兀征服今里海南岸的亦思马因教派和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城的黑衣大食哈里发。旭烈兀在西征时,尚不是独立的君主,只是负责一方军政事务的蒙古宗王,其手下的军队系从其他诸王投下抽调而来。

伊利汗国简介,伊利汗国版图变迁史(2)

蒙哥死后,蒙古国内爆发的忽必烈、阿里不哥争位之战,使统一的蒙古国瓦解。1262年,钦察汗别儿哥与旭烈兀为争夺太和岭地区的阿塞拜疆发生战争。1264年,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遣使征询有关处置阿里不哥等叛王的意见,同时正式封旭烈兀为统治阿姆河直至叙利亚和密昔儿间疆土之王,称伊利汗。一个新的蒙古汗国——伊利汗国在西亚出现。伊利(il)乃突厥语,义为“从属”,这个封号表明波斯的蒙古汗国,是一个宗藩政权。旭烈兀派遣使臣来中国,表示赞同忽必烈关于处死从叛诸将、赦免阿里不哥的建议,并愿意与别儿哥等西北诸王一起前来出席忽里台大会。1265年,旭烈兀卒,终于未能实现前来参加忽里台大会的诺言。

在西北诸藩中,伊利汗国与元朝的关系最为密切。各代伊利汗的袭封都以得到元朝皇帝的批准才为合法。旭烈兀死后,诸王、大臣们奉其子阿八哈嗣位。阿八哈不敢正式就位,只权摄国政,同时遣使报丧。直至元世祖忽必烈于1270年遣使持诏来到波斯传旨命他继承父位后,他才重新举行登基大典。现存1279年阿八哈颁发的一张敕令上,盖有汉字“辅国安民之宝”方印,当是忽必烈颁赐给他的王印。阿八哈即位后,始定都于桃里寺,以蔑剌合为陪都。忽必烈大举攻宋,征兵四方,阿八哈遣回回炮手阿老瓦丁、亦思马因等入汉地应命,回回炮术因之传入中国。中统二年(1261),忽必烈特置随路打捕鹰房总管府,专掌拨赐给旭烈兀位下的中原户计。至元十二年(1275),阿八哈遣使奏请将这些民户献给朝廷。

伊利汗国简介,伊利汗国版图变迁史(3)

拖雷家族控制蒙古国东、西两端最为富庶的汉地和波斯的行为,引起了窝阔台、察合台两系宗王的不满。1269年钦察、察合台和窝阔台三汗国诸王会聚于塔剌思,议定察合台汗国向阿姆河以南发展。时波斯境内地位最高的察合台裔宗王是捏苦迭而(Negüdcr),八剌派出使者至其处,希望他能指挥手下军民脱离阿八哈营垒。但事机败露,阿八哈立即调兵遣将,以武力消灭了自己后方的异己势力。

八剌要求伊利汗国让出也里至阿姆河和申河之间的土地,遭到拒绝后,于1270年率领大军渡阿姆河进入呼罗珊。伊利汗国守军向祃桚答儿溃退。入侵军队的主力进至木儿加布河与也里河流域,而其前锋前出至你沙不儿一带。阿八哈闻知后,立即调集大军东趋迎敌,到达也里之北的八忒吉思(Badghis)草原。为避免流血,阿八哈倡议约和,许以割让哥疾宁至申河之间地以换取八剌的军队撤出呼罗珊,但被拒绝。阿八哈遂以计谋引诱八剌的主力进入也里城附近的设伏地区。两军会战的结果以察合台汗国的惨败而告终。

伊利汗国简介,伊利汗国版图变迁史(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