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现传本十八卷,包括北山、南山、东山、西山、中山各一卷,简称为《山经》,主要介绍了一些奇禽异兽、山精魅怪。
还有海外东南西北各一卷,海内东南西北各一卷,大荒东西南北各一卷被称之为《海卷》,以地理生态和奇异民俗为主。
如此涉猎广博的《山海经》到底是什么人写的?
最常见的说法,是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足迹遍及各地,定天下、划九州,他让部下伯益将所遇到的未知生物都记录下来,便编写出了《山海经》。
“大禹说”最早且明确的提出者,是西汉时的刘向、刘歆父子,他们将散落的三十二卷《山海经》搜集编成十八卷,刘歆的《山海经表》有写到:
“ 已定禹别九州,任上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
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也有佐证:
“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
太史公写《史记》的时候,对于《山海经》中所描述的生物以及现象感到离奇荒诞,写了4字评价:“余不敢道”。
由此可见,《山海经》的出现时间至少推断在西汉到先夏之间。
不过众所周知,夏朝的存在至今都争论不止,并没有成熟的文字体系,汉字的源头甲骨文在商朝才开始出现。所以《山海经》起于“唐虞之际”这一观点不被大众所认同。
东晋著名的术士郭璞,就在他编写的《山海经序》提出了质疑,他认为:
“盖此书(《山海经》)跨世七代,历代三千,虽暂显于汉,而寻亦寝废。”
郭璞的观点也被后世很多人所认同,《山海经》是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不断整合而出,所以具体的编撰时间也就不存在了,它是属于每一个时代经手的编撰者们。
这些创作者应该都像郭璞一般,是研究方术的人士,因为书中记载了大量关于神灵和祭祀的内容,通常只有从事占卜和祭祀工作的人才了解。
鲁迅先生也说过,《山海经》“盖古之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