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不害论变法全文,申不害变法失败的真实原因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19 04:30:43

摘录《大秦帝国》第四章 秦国求贤令(6) 申不害与玄奇对答如下:

申不害一声惊叹,笑问:“你高孙儿能答上我申术三问?”“申术请问吧。”玄奇依旧是盈盈笑脸。“好。何谓倚愚之术?”“不欲明言,便装聋作哑,藏于无事,窜端匿疏。”“噫!”申不害又是一声惊叹,追问道:“何谓破君之术?”“一臣专君,群臣皆蔽,言路堵塞,则君自破。若一妇擅夫,众妇皆乱。”申不害肃然正色:“何谓君不破之术?”“明君不破,使其臣如车轮并进,莫得使一人专君;正名而无为,犹鼓不入五音,而为五音之主。此为明君不破之术。”玄奇答完,颇显顽皮地看着申不害。

申不害论变法全文,申不害变法失败的真实原因(1)

申不害变法

一、倚愚之术

依,恃也。依靠,依赖,仗着。——《广雅》

愚,戆也。傻,愣。——《说文》

从字面上来看不就是仗着自己的傻愣吗?这如何成了法家术派的“术”呢?

据韩非子所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之柄,课君臣之能者也。"这是典型的人君面南之术,而今没了皇权官僚专制,我们还需要学法家之术吗?

个人觉得很有必要,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看他怎么说?”为什么“说”是用“看”而不用“听”?这里面大有学问。就拿着倚愚之术来说,有深藏不露后发制人的学问,在核心人物没有明确表态之前,就得依靠装傻充愣,等形式明确了再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作为领导,需要隐藏自己的想法,让员工充分的各抒己见,兼听独断。领导者会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交给能说出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人去管理,会把按照员工的发言让支持者去完成工作,让反对者起到监督作用。这就需要“窜端匿疏”,如果一开始就表露自己的意见,趋炎附势的人会顺着自己,有不同主张的人会藏匿自己,究竟那些人反对,那些人支持就无从得知了,人事安排就没了头绪。

作为员工,当然也不能急吼吼的发表意见,等大部分人都发言之后,统筹兼顾。既不能随大流没了主见,也不能另辟蹊径成了众矢之的。要在肯定大部分人的同时表明自己看法,提出自己建议的同时结合大家有利于自己的观点。

这里仅列举职场伎俩,个中利害实在没办法用语言详述,工作生活中要运用倚愚之术全靠个人举一反三。

二、破君之术

一臣专君,群臣皆蔽,言路堵塞,则君自破。这是根据倚愚之术兼听博采的需求,而使当权者一叶障目,自古以来奸佞之臣,乱政之官无不以此弄权。

三、君不破之术

明君不破,使其臣如车轮并进,莫得使一人专君。这根据倚愚之术需求的另一种权谋手段,在采取意见时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在执行计划时“正名而无为,犹鼓不入五音,而为五音之主。”鼓在演奏中起到“律”的作用,就是领奏,伴奏,看着无所作为,却掌握着五音的节奏。

这里说的是明君不破的“术”,还有臣使君不破的例子。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齐威王是被群臣所蔽,因为臣子惧怕,百姓有所求,齐威王很少能听到真话,言路堵塞,邹忌使齐威王广开言路,奖励群臣吏民进谏。赵太后是被亲情所蔽,赵威后溺爱长安君,不肯使儿子到齐国做人质,严历拒谏,恶化外交,使赵国在秦兵压境下成为危邦,触龙因势利导说服赵太后,解决邦国之危。

申术三问,其实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只是基于不同目的用法不同。学国学的人多受儒家孟子的影响,认为“术”乃诡道小伎,不堪大用,所以不去刻意琢磨“术”的精要,而潜心研究“道”的奥妙。其实这是错误的认知,国学应是道与术的统一,要知道没有“术”,对“道”的认知是没办法体现出来的。善用此术,是精于此道的表现。

申不害论变法全文,申不害变法失败的真实原因(2)

申不害立约

申不害变法十五年,在韩国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韩国虽然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小说中为了体现商鞅是法家大道,刻意将申不害变法写成失败而终。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