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西安事变研究需要与社会同步的介质
对于历史事件的研究我们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围绕事件发生地,即遗址或旧址,进行客观的环境分析,继而得出结论。二是,对当事人物进行剖析,分析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三是,对专题进行研究,分析事件的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四是,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事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态度不再受到太多的政治倾向的影响,更期望通过自身对当时背景材料的分析,去得出自己对事件看法。这种更具客观的研究态度,有益于文化的研究、传承和传播。
就西安事变文化研究现状来看,众多的学者、专家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获得众多研究成果。但由于事件本身浓重的政治色彩,使得研究方向受到限制。更多的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国共合作及一致的抗日等问题上,对于当时的现实社会背景、事件发生的细枝末节都存在着空白点。
同时,国外的许多学者、专家也在进行着广泛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方向、成果也是我们未知的。这也是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结合工作实际,近年来,围绕着西安事变文化和旧址保护,景区主要通过文物陈列展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方式进行文化传播。
科技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对我们研究方法提出更多的挑战,需要选择更多,更贴近当代人审美的介质和方式,将事件本身的文化精神得以传承发展。文化研究的目的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字游戏,而是要将研究成果运用、转化到传播文化当中去,使之成为发展传承的内在动力。
2015年华清宫景区在西安事变文化区域内,策划筹备以电影和话剧相结合的高科技技术,创意建设大型实景影画“12·12”。结合西安事变的历史题材,真实再现事变“烽火古城、箭在弦上、最后决断、通宵未眠、枪声响了、刻骨铭心”等惊心动魄的场面。身临其境的穿越事变现场,与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等这些历史人物进行零距离接触。运用超现实的手法,营造虚拟却真实的历史时空,采用电影 话剧的技术,切换时空舞台,将静止的旧址,古老的园林,扭转乾坤的事件,实与虚,有形与无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创造重温历史的时空,启迪现代人的内心世界。提升游客观感的同时,体验更加具有冲击力的历史饕餮。而运用的现代科技诠释历史文化,会起到活化和趣味性,符合当代人的思维和认知,更易于被接受和传承。让枯燥的文化内容,从书本上、遗址中复苏,重新焕发出更加迷人的色彩。从而对文化内容的传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时期,探索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也是一项极具创意的工作。不同的历史时期拥有不一样的传播媒介,如原先的报纸、展览、电影,今天的科技技术的互通嫁接,互动的体验参与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传播介质,让文化得以更加广阔的传播空间。对于文化传承介质来说,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色。不同时代,不同的传播途径和介质。使得文化内容呈现出多样、多元的发展态势。
三 西安事变文化是弘扬和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的载体。
西安事变作为近现代中国走向的重要转折点,发生在日本帝国主义觊觎中华大地,大肆侵略的时候。国内民众日益高涨的抗日热潮下,蒋介石不但不抵御外侵,仍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想将中国共产党一举剿灭。这种“内忧外患”的现实与不和时宜的策略,间接的导致张学良遭遇背井离乡的处境。催化了民众抗日的情绪,在这样内外矛盾的夹击、碰撞下,引发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因而,从发动事件的当事人张学良、杨虎城本身是处于维护国家尊严,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事件得以和平解决,也说明蒋介石在各方压力的逼迫下,最终与中国共产党暂时化敌为友,走上一致抗日的道路。
结合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历程,蒋公率领国民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实现最终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因为西安事变的爆发,也从困境走向希望,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因此,客观看待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来说是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散发着爱国主义的光彩。
华清宫景区每年都接待300多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西安事变旧址是参观的主要内容。90年代初期,西安事变旧址被陕西省委宣传部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与周边学校、高校建立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学生和部队官兵,在西安事变旧址上举行凭吊、纪念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为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015年适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100周年之际,华清宫景区围绕着西安事变的红色主题,开展了各种一系列的纪念活动。重温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岁月,启迪后世铭记先烈们的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在景区掀起红色的爱国主义热潮,得到广泛的社会赞誉,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 西安事变资源研究是景区文化发展的有力支撑
华清宫景区具有与中国历史发展同步的历史长度,也具有历史各个时期的广度,这如经纬交错的历史文化网络,织就一张斑斓的五彩画卷。近年来,景区致力于文化历史的研究,基本完成文脉的梳理工作。确定“五九”文化发展战略。
五:即为按照历史轨迹提炼出景区的五大文化资源,分别是:御汤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梨园文化资源、西安事变文化资源。从五个文化类别出发,将文化与现实的空间进行组合,将现有的园区划分为九个文化发展主题:烽火台游览区、道教文化游览区、唐宫禁苑遗址游览区、唐宫别苑休闲体验区、离宫遗址游览区、西安事变旧址游览区、御汤遗址游览区、梨园文化体验区、华清池苑游览区。“五九”文化战略紧扣文化核心竞争力,为今后景区的发展搭好架构。
西安事变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为华清宫品牌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一是,不可替代性。近现代对于华清宫的发展来说,从皇家园林到寺观园林,再到清末的文泉驿馆,已经是波澜不惊。人文历史纷繁灿烂,而西安事变所涉及的社会环境、人物、过程等都将成为景区独有的文化资源,是其他文化元素无法替代的,具有鲜明的时代和政治色彩。二是,红色文化的唯一性。20年代初国家对于革命类的文物旧址进行专题的保护,冠以“红色旅游资源”。而西安事变文化资源,因其自身的基因和属性,当之无愧的被划分为陕西省重要的红色旅游开发保护项目之一。在华清宫众多的旅游资源当中,具有特殊的红色革命属性。三是,历史延续中的链接性。华清宫文化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上下6000多年的延续性,每个时期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存在。西安事变是华清宫再次映入历史画卷的重要时刻,在历史的长河中,镶嵌在华清宫历史轨迹中起到延续连接的重要作用。
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稀缺文化资源,已逐渐的转化成为华清宫景区持续性发展的核心引擎。西安事变文化资源自身具有的唯一不可替代性,决定了他特殊的地位。成为华清宫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景区的发展起到坚实的文化支撑,品牌支撑作用。
五 西安事变文化研究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
文化研究是文化传承的坚实基础,任何的文化传承、再造,都需要建立在研究这个根基之上。西安事变文化的研究就是一项坚持不懈的复杂工程,随着一些当时重要档案的逐步揭秘,推动研究实现一个个新的突破。而在这个高效发展的时代,无论电脑科技多么的发达,研究仍需要人通过纵横向的材料分析后去得出结论,最终转化为成果。所以,研究的核心任何时代都以“人”为主体。
为了将西安事变这一文化专题研究继承发展下去,2015年华清宫景区与“西安事变研究会”合作,将这一研究机构正式落户华清宫景区。标志着景区西安事变文化研究工作趋于正规化、开放化。在华清宫西安事变园区的建成后,将为全国甚至是海内外研究“西安事变”文化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一处更加具有深远意义的学术平台。这是历史赋予华清宫的神圣使命。借助景区的优势资源,已有的文化积淀和影响力,必将会掀起文化研究的再次升温。随着未来景区的发展也会向多元、多样、多阶梯状发展。
强化西安事变文化品牌,也是华清宫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不断对资源解读、认知,进行研发、再造,形成专属独有的产品链,持久地让这些历史的精彩瞬间不断发光,实现景区文化产品集群化发展。同时,在服务功能上拓展产业渠道,渐进地向全域式旅游迈进。最终形成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传承的良性发展,带动景区旅游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