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三年知府任期满后,端州的百姓共同送他一方非常精美的端州砚台,作为送行之礼。但是包拯坚决不受。上船后,包拯发现砚台被随从收下了,于是拿过端砚当即投入江中,包拯“不持一砚归”因此闻名。
包拯嫉恶贪官赃贼,把贪官视为“民贼”,他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庆历三年(1043年)冬季,包拯刚刚从外调任回来,正赶上京师发生火灾,城内著名的道观上清宫被烧毁。宋仁宗非常信奉道教,由于担心惹怒神仙,便不顾朝廷财政紧张,而借口安放宋真宗遗像,准备大兴土木重建上清宫。
包拯得知后,不忍百姓徒增劳役赋税,便上奏折说道,
“皇上要重修上清宫,我是道听途说,不辨虚实,但非常担心。如今天下多事,赋税太多,货币不稳,边境未宁,怎么可以做本末倒置的事呢?何况宫观兴起于唐代,又不是古代的礼制。真要供奉先帝真容,宏伟的景灵宫、会灵观也可以呀。”
宋仁宗采纳了包拯的进言,于是把上清宫旧址改为军营。
庆历七年(1047年),包拯被任命为陕西转运使,按照惯例应该更换“章服”,以示尊荣。然而,宋仁宗没有赐给他,包拯毫不介意,穿着原来的衣服就去上任了。几天之后,另一个升任转运使的人却主动向宋仁宗提出更换“章服”的请求。
两相对比,宋仁宗对包拯更为赞赏,于是命人快马加鞭追赶包拯,一直追到华阴,才把三品“章服”授给他。
宋仁宗
二、先丧爱子后失孙,包劝儿媳早改嫁世人皆知包拯清廉,断案公正,却很少了解他的家庭。
事实上,包拯一生有二妻一妾。最早娶进门的妻子是张氏,然而张氏婚后不到一年便去世了,没有为包拯诞下子嗣。
于是,包拯迎娶了第二任妻子董氏,董氏出身官宦人家,其曾祖父是董希颜居地洛阳,曾随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南征北伐,以军功累升至宁州刺史(是身份较高的武臣,并非实职)。董氏父亲是董浩,曾在鄂州担任武昌令。
董氏举止端庄,生活俭朴,不好声色犬马,爱看佛经,是包拯的贤内助。当包拯擢升为枢密副使,参与国政时,她也由仁寿郡君晋封为永康郡夫人。
按照惯例,董氏要前往朝廷拜见皇后。皇后远远望见董氏穿的仍是普通百姓的衣服,便深有感慨地说:“看包夫人那般衣着,就知道包拯是一个不谋私利的人啊!”
董氏比包拯小三岁,两人长期生活在一起,育有一儿二女。儿子名叫包繶,朝廷加恩封为太常寺太祝。
包繶在二十二岁时,迎娶了十九岁的淮阳崔氏为妻。崔氏也是家族显赫,崔氏母亲吕氏是三度任宰相的吕蒙正之女,崔氏就是吕蒙正的外孙女。包繶与崔氏生有一子,叫包文辅。
然而,不幸的是,包繶在与崔氏结婚第二年就病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