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特别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精行俭德”四字,极其精炼的表达了陆羽理想的茶人品格,表达了陆羽所崇尚的道德标准。
所谓“精行”,旨在强调人的做事态度和从业原则——精益求精。陆羽指出:“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可见他对茶叶加工的严格要求和做事“求精”的准则。陆羽所谓的“精行”不仅是针对茶叶加工而言,应该理解为人的言行标准,包括思维缜密、语言严谨、处事得当、做工精细,不可粗枝大叶,不可马马虎虎。
陆羽对茶深入细致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他做事“求精”的准则。他自幼爱茶,为研究茶,从青年时代就离开家乡荆楚大地,沿汉江、长江、淮河流域到十多个产茶州县的茶园、茶场,对茶树的生长环境、茶园的培育管理、茶叶的采摘、加工工艺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到中年时代,又深入到江南东、西两道主要产茶区湖州、常州、苏州、杭州、越州等地仔细考察、深入研究,甚至结茅为庐,长年居住在湖州、苏州茶山之上,既对当地茶叶栽培经验、制作工艺、茶器使用、烹煮方法、水品选用、饮茶方式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同时对唐代以前我国茶叶生产发展历史潜心研究。
不但如此,他还自己创行了一套“陆羽煎茶法”,并亲自设计制造了煎茶风炉等相应的配套茶器、茶具。所著《茶经》,其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文字精确性均堪称典范。乾隆皇帝评价说:“陆羽《茶经》太精讨”,《四库全书·茶经提要》肯定说:“言茶莫精于(陆)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
所谓“俭德”,是倡导为人质朴内敛的高尚品格,恰如《老子》所讲的“上德不德”、“上德若谷”、“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强调人的善良本性、优良品质应该包含在本体之中,自然而然,无需有意外露、特意张扬。从而倡导质朴无华、自然纯真,不虚夸浮躁、不巧言令色、不追求奢华。
陆羽认为茶就具有这样的自然品性,他在(《茶经·五之煮》)中讲:“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澹”。是说茶内含物质丰富,饮茶不宜过量。仔细思考陆羽其言,道理颇深。茶,若看其表,只是普通的树叶,既没有花那样鲜艳亮丽,也没有花的香气浮动,但它朴素的外表下具有丰富的内含物质,无论药用、食用、饮用都能给人提供保健营养、增进能量, 为人降脂、消热、去积食、提精神。经过茶师们的巧手加工,还可揉制出感觉不同的香气和味道,吸引人们去细心品味、精心体悟,甚至还能诱导人追求茶中之禅、茶中之道、茶中之厚德。
不仅如此,陆羽还强调了茶纯粹高洁的品性,陆羽以“杂以卉莽,饮之成疾。”告诫人们,茶叶不可掺杂,杂则变质,浊气异味不能接近,近则污染。因而陆羽由茶及人,用“最宜”二字表达了茶之品性与茶人品德的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充分表达了陆羽追求茶人与茶和谐统一的理念,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感叹:“天育万物,皆有至妙”。天地赋予茶的高洁品性决定了只有品行高尚、精行俭德之人才能真心爱茶、静心品茶、专心制茶、护茶、研究茶、传播茶。
中国人发现茶,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中国人用巧手制做茶,是对人类健康生活的一大奉献。迄今为至,中国茶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没有那个国家能够超越;中国茶产品在全世界的主导地位没有那个国家能够颠覆。中国茶、中国茶文化这种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对世界的影响力,在我国浩瀚的传统文化宝库中亦是屈指可数的珍宝之一。其力量的源泉又在何处?我认为就在陆羽所倡导的“精行俭德”的茶人品格和道德追求。
陆羽在《茶经》中强调和他在茶事方面的作为,生生不息的影响着、鞭策着一代代茶人前进的步伐:坚守根本、不断创新,淡泊名利、刻苦求精。茶人们长期以来亦农、亦工、亦商,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坚持种植,在效益低微的状况下坚持经营。茶人中许多有志之士还不畏艰辛,不断革新技术、不断创新产品、不断扩大茶的对外贸易。这种不懈的努力使中国茶始终保持引领世界茶行业先进地位。至今,绿茶被世人公认为最佳保健饮品,中国茶依然占据主流。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精行俭德”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是中国茶人所崇尚的道德标准,是中国茶人精神的光辉旗帜。我们研究茶文化、弘扬茶文化应该高举这面旗帜,力求在这种精神力量的影响之下,创造出更多像中国茶一样为世人交口称赞的好产品贡献人类,以展现中国人高超的智慧和中国人奇妙的创造。陆羽所倡导的“精行俭德”,不仅是茶人的理想人格和道德标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极为可贵的闪光点。
弘扬“精行俭德”,对于建设创新型社会,对于形成节俭、清廉的社会新风,对于培养人们质朴内敛、高洁纯粹、高尚品德,对于倡导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都将发挥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倡导精行俭德的作风和品德对于抵制虚浮奢华、弄虚作假、粗制滥造等不正之风也将形成强劲的冲击力。陆羽《茶经》不仅是留给世人的一部茶科技宝典,也饱含着茶圣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和高尚品德,其后者的宝贵价值更应该让我们珍视、珍重。(作者 李树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