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闲斋老人为作品作序:
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元虚荒渺之谈也。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砒柱。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根据这个序,我们以“是否追求功名利禄”为标准,将《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类。但王冕显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作为出现在全文引子中的一个形象,他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标杆式的理想人物。他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孝顺寡母。
王冕的母亲早年守寡,家中无进项,“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那些旧物,“当的当了,卖的卖了”,仅靠针指生活抚养孩子。因家计艰难,只得将儿子“雇在间壁人家放牛”,而放弃入学读书。王冕倒理解母亲的一片苦心,一口应诺。每日早出晚归,在秦家放牛,有时还将雇主秦老所赏的腌鱼、腊肉,“拿块荷叶包了来家”,奉与母亲。母亲病亡,他遵照古礼“三年苫块”。
二是刻苦好学。
王冕虽因家贫而废学,无法进学堂从师受教,但仍读书不辍。即使在放牛时,也不忘带几本去读。而且,秦老所常零花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阴树下看",坚信“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自学绘画,每日画几笔画,读读古人的诗文,渐渐衣食无忧。结果,"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是刻苦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由一乡野小子成长为乡间名流。
三是不受官爵。
王冕以画驰名乡里,但“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团户读书”。名高势重的大僚危素,出京时,连皇帝都亲自送他出城,还拉着手走了十几步。知王冕没骨画出色,称道其"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前途不可限量,欲让时任诸暨具令的门生约他来一会,差役翟买办奉具主之命下乡来请,王冕婉言谢绝。具令无奈,“屈尊”前往拜访。王冕借口去王家集亲戚家吃洒避而不见,使得具令恼羞成怒,欲伺机“责惩”,王冕自此名声大振,连吴王朱元暗都亲自前来拜访,在称道其儒者气象的同时,还向他求教治理天下之方,王冕以“仁义服人”相答,对方点头称善,大为敬服,首至明王朝建立,朱元璋位登九五,仍不忘这位遗贤,派人征聘其出来做官,王富闻知,逃往会稽山中,隐居终老,堪称“嵚崎磊落”之人。
四是性忤时忌。
王冕生于元朝末年,却与反元势力的代表人物朱元璋私下交往。朱慕名前来拜访。在王冕眼里,来者“白净面皮,三绺髭须,真有龙凤之表"。于是,他热情待客,"携手进到屋里,分宾主施礼坐下"。听对方一番谈吐,他称道其“高明远见”,并建议安定天下应以仁义服人,武力征伐恐难以奏效。其见解博得对方的赞赏,以致“促膝谈到日暮”。不仅如此,王冕还亲自下厨,"烙了一斤面饼,炒了一盘韭菜”,热情款待朱元璋。
总而言之,作者将王冕这一理想人物放在开篇,是为敷陈大义,为天下学子树立一个道德理想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