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由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负责统一指挥苏南、皖南、浙江等地防御,汤恩伯担任总司令。直接担任长江防御的是21个军,下辖60个师,177个步兵团,1个军属炮兵团和1个军属骑兵团。
战役经过1949年4月20日18时,解放军第三*军第7、9兵团组成的中线集团率先发起渡江作战,21时,第9兵团第25、第27军和第七兵团第24、第21军组成的第一梯队渡江登陆,标志渡江战役正式开始。21日,占领南岸的铜陵、繁昌等地。
1949年4月21日夜,解放军第二*军和第三*军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开始强渡长江,实施有重点的多路突击的方法,一举越过湖口至江阴间的长江防线,解放军登上滩头阵地,突破国军防御,国军的多次反击被打退。解放军先后争取国军江阴要塞起义和中华民国海军第二舰队起义,控制江面,从滩头向纵深发展,多路穿插分割国军防线。
南京战役渡江战役中第三*军第8兵团所属第35军是唯一部署在长江北岸与南京正面的军,22日对浦口地区发起攻击。22日晚,第35军先头部队103师侦察连进入南京。此前不久,代总统李宗仁跑回桂林休息,政府要员乘坐飞机离开南京,中下层官员也慌忙撤离,22日,国民政府宣布撤离首都南京迁往广州。23日晚,第35军开始渡江,未经激烈战斗就于次日占领南京。24日凌晨,104师312团3营9连占领总统府。(亦有2营率先攻占的说法。)24日晨,*为新华社撰写新闻,声称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就此覆灭。
南昌战役第二*军组成的西集团为切断汤恩伯、白崇禧指挥的两个集团的联系,堵其退路,在近四百里宽的正面上分多路向浙赣铁路追击。5月3日,第二*军第4兵团占领浙赣线的上饶—贵溪一线,第5兵团占领衢县,第3兵团占领金华,与第三*军第7兵团在诸暨会师。国军在浙赣铁路沿线建立防御战线的计划落空。5月5日占领浙赣线上的重镇鹰潭,40师解放铁路南面的金溪县城。此后,部队继续向南、向西挺进。按照第二*军司令部指示,第15军向福建省追歼敌人,第14军南下奔袭临川、南城,第13军沿浙赣铁路向江西省会南昌进击。5月10日,陈赓部接到*军前委作接管南昌的准备的命令。5月16日,第二*军第4兵团第13军第37师接到“抢渡抚河,解放南昌”的命令,向南昌进军。
第二*军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
武汉战役第四*军先遣兵团(第12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为达到牵制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军、第三*军渡江作战。待第四*军主力南下的目的,4月下旬进至长江北岸,逼进武汉。白崇禧指挥华中军政长官公署于5月初开始收缩兵力准备南撤,计划迟滞第四*军渡江,掩护主力分别向湖南、鄂西地区撤退。
第四*军第12兵团(第40、第43军)完成策应第二、第三*军渡江作战的任务后,于5月14日在团风至武穴间南渡长江,并在16日占领汉口,17日占领武昌地区、汉阳地区。5月15日,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第19兵团司令张轸率(第128军)2万余人在贺胜桥起义。
上海战役汤恩伯指挥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主力8个军(第21、第51、第52、第54、第75、第123军守浦西,第12、第37军守浦东)退守上海,并以中华民国海军海防第一舰队和空军协助防守。防御重点在于吴淞、高桥(上海)与上海市区,保障出海通路。解放军渡江战役总前委计划以第三*军第10(第26、第28、第29、第33军)、第9兵团(第20、第27、第30、第31军)8个军发起上海战役,同时,第三*军第7兵团继续向浙江进军。
第三*军以吴淞作为攻击重点,目的是封锁吴淞口,使国军为保护由海路撤退的通道而集中兵力在吴淞周围,避免在市区内进行较大规模的战斗,目的是完整接管城市,为此还特别规定进入市区作战尽可能的不使用重炮。计划从浦东、浦西两翼迂回,分别取道浦西的嘉定地区,浦东的川沙、高桥,实施钳形攻势,进抵宝山、吴淞,后续任务是由松江、青浦进攻上海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