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向敬之
1
文庙,是供奉、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殿堂。
尊重孔子,礼遇孔子,理所当然。孔子在诸子争鸣的春秋时代是当仁不让的首席教育家,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是最伟大的教育哲人和思想家,对中国文化发展卓有贡献。
尤其在多元文化时代,孔子学说该占重要一席。孔子以伦理教育为张扬主体,精当分解哲学、历史、社会、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教育、宗教等诸方面的儒家思辨,以“仁义”为精神内核,融会忠恕孝悌、宽信敏惠、智勇刚毅、温良恭俭等道德规范,朴素的自然法则中演绎着生命的大智慧,以特有的高度和水准于今日仍不失借鉴意义与实用价值。
我们尊孔祭孔,需要理性重温他关于政治体制、思想主张、教育方式、社会风俗、心理习惯以及日常言行的学说。把他的思想和实践作为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研究,赋予时代内涵,契合当下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需要。
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照样设有文庙,即便在历史的烟云中曾经不幸的七毁,但涅槃重生的七建,虔诚地修建文庙,恢复了其特殊的祭祀功能。
这样的祭祀,与讲学、藏书联系一起,就是完美的传道济民。岳麓书院的文庙体系,又有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建有一间船山祠。这是后人祭祀王夫之(1619-1692)的场所。
王夫之是继周敦颐之后,从祀岳麓书院文庙的第二人。周氏从祀,是因为其开启湘学一脉,为张栻的前辈祖师,而王夫之却只是在岳麓书院读了一年书的学生。但是,王氏却以其不幸与幸的人生,成就了他伟大的传道人生。
湖南广播电视台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联合打造的、湖南卫视730黄金档与芒果TV、金鹰纪实卫视同步播出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岳麓书院》展示这一座千年学府源流、正脉、传道、经世、新变、求是6个篇章。第三集《传道》,可以说就是一部影像化的船山传。
该片把王夫之70多年坎坷的人生浓缩于50分钟内,扼其精要,显其思想,传其精神。通过大片质感影像,把王氏学术人生展示出来,充满着情感的温度、历史的深度和文化的高度。
2
王夫之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差点进了国子监。然而,在崇祯刚愎、党争激烈的明末,没有后台和根基的王父只能退居老家,教育三个儿子。
王夫之少年有才,得家乡首富看重,成为乘龙快婿。少年夫妻,琴瑟和鸣,富家小姐爱的还是王郎好学进取,这就有了王夫之考进规制不少的岳麓书院,成为了山长吴道行的得意弟子。
岳麓书院以一种开放的状态传道育才,而非单一地培育科场的苦行僧。吴道行传承朱张之学,再三强调他所教导的,既不是利益之徒,也不是庸碌之辈,而是培育经世济民的人才。
吴公与东林党首高攀龙之子高世泰交好,但他并非东林党人。他是一名纯粹的教育工作者,即只做打破门户陋习的学术探讨,推动朱张理学的发展,潜心践行成人之教的书院育人理念,而无意于晚明政坛的政斗党争。这对王夫之后来的人生理想,有着强烈的影响。
专研学问,弘扬理学,饱含着家国情怀和经世传统。王夫之也想过通过科考去报效日见衰败的国家,匡正时弊,但当时的离合治乱,已不是他这样胸怀家国天下的一介士子所能改变的。
欲为尧舜中兴的崇祯皇帝,终归死于社稷。明朝覆灭,无心政治的吴道行也以绝食的方式,以身殉明。甲申巨变,永昌皇帝李自成也败逃了,清王朝获取了大明天下。
此时的士人,面对着不同的人生选择,或借故逃离,或慷慨殉国,或择木而栖。毕竟,他们经历着明清两重天。他们深受儒家礼教观念的影响,也保持着道德英雄主义,但有不少人的却是虚幻的。若干年后,乾隆帝弄出一册《贰臣传》,以及《逆臣传》,说的就是这些人。
王夫之身上也有着强烈的道德英雄主义,但有心报国的他无力回天,只能心怀故国,带着父兄妻儿难逃。他也曾屡败屡战地加入到南明反清的武装队伍,但南明阵营的内部缠斗、明枪暗箭,使得他最终只能落寞地逃离。即便他的才华,得到了南明大学士瞿式耜、堵胤锡等人的赏识,他也只做过永历政权短暂的小官行人。
他参加过武装反清,且抵触满洲剃发的恶政,遭到清廷追捕,只好化名瑶人,躲在衡阳西渡金兰石船山附近的草堂里研究学问。此时的他,经历了太多了生离死别,看惯了政权的明争暗斗,总结出:文明的传承要比朝廷的更替重要得多!即便后来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邀其撰写檄文,他也严词拒绝。
这是一种操守,也是一种境界、一种态度。
3
坚守在瑶峒四十载不出的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气概,从哲学、政治、历史诸多方面展开纵深研究,留下了数百万字的皇皇大书,是一位承前启后的湖湘文化集大成者。
学界公认,王夫之是17世纪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一生著述甚丰,学识极其渊博,淹贯经史,博通六艺,举凡哲学、史学、文学、政法、伦理等各门学术,无不造诣精深,天文、历数、医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亦旁涉兼通,且留心当时传入的“西学”。其哲学思想已达到了宏广博大、精深详密的高度,其理论思维水平足与当时西方思想家相比肩。
他的著述存世的约有73种、401卷,主要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诗广传》《续春秋左氏传博议》《春秋世论》《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老子衍》《庄子通》《相宗络索》《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宋论》《永历实录》等,散佚著作约有20种。
王夫之的研究,可谓是包罗万象,甚至对社会经济、商业功能、货币流通等有着独到的见解,提出了“通天下以相灌输,上下自无交困”(《船山全书》第十二册《噩梦》)。
岳麓书社曾几度搜集、修订、再版、重印,使王夫之的著作编为《船山全书》16册,于今日得以广为流传,趋同古文化整理和研究的一门显学。
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夫之及其著作,曾于攻克太平天国都城后,在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船山学说不仅成为湘军诸儒将的文化底蕴,也成为湖湘文化崛起的重要文化资源。
近现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
谭嗣同推重他,说:“五百年来,真能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也。”
*赞誉他,说:“西方有一个黑格尔,东方有一个王船山。”
王夫之作为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船山精神,也成了湖湘文化的一个精神源头。
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也坚持实事求是。作为岳麓书院的学生、“道以朱张为宗”的吴道行的弟子,他既充分肯定程朱理学正统的学术地位,又在众多理论学术问题上提出质疑甚至否定,比如他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着重阐释了“天人合一”的问题,却没有清晰地将人与万物的关系区分开来,即便二程与朱熹在辨明“理一分殊之义”时做了详细说明,却没把人的发展及其主观能动性作以说明。他又强调理学远在陕西的另一位创始人张载解决了这一个问题。
他大胆地批评前辈先师的理论缺陷,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契合了韩愈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传道精神。唯有此,方能推陈出新,使得湖湘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而非始终端着老祖宗的那碗饭,拾人牙慧,固步自封。这也与岳麓书院强调传承的实事求是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王夫之之后的岳麓书院,秉持着这种精神,培养了一批经邦济世的改良名臣与改革大才,成就了岳麓书院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高峰地位。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思想,也影响了他兼容并蓄,对传统的朱张理学发扬光大,宏开新局。
可以说,王夫之是湖湘文化的高峰,在中国学术史上足以与周敦颐、朱熹、张栻相媲美。虽然他仅仅是一个从岳麓书院走出来的学生,但他却以煌煌成就照亮了千年传承不息的岳麓书院。他的人生和传奇,是岳麓书院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最好案例。
纪录片《岳麓书院》以一集《传道》,专门表现王夫之,穿插其婚姻、师承、交友、科考、仕途等,来突出他最后的坚守,蔚成大道,影响深远。有故事,有内涵,有情爱,有情义,充满着强烈的人情味,即便后来与降清的老友重逢,也在让人感叹唏嘘中撕扯着大家关注的心。
片中有几处细节,不完全源自史料中的记载,可以说是大事不虚中小节不拘的艺术创造。如他善饮酒是事实,然在乡试得中后于谢师宴上的醉酒,可见其有着强烈的事功之心,终于得以入门劵的喜悦。如他得到爱妻的支持,来到岳麓书院求知是事实,然而爱妻早逝,导致了他晚年无限感伤与苍凉,有些艺术化了,事实上他在发妻与继妻芳华消逝后,于知天命时三娶,不见得太过苍凉。然而,这些细节,却将学术书单线条的船山形象,显得丰满立体了。又如吴道行之死,突出湖湘士子的刚烈与坚守,直接影响了王夫之晚年坚持束发着屐,耻与清廷天地同在,甚至临终前穿戴上他一直保存的南明永历小朝廷的袍服官帽,表达其对明朝以及儒家道统至死不渝的情怀。
家国何在?天下何在?在明清之际社会秩序断裂与重建中,王夫之追寻与践行,一生无悔、不改初心,这是一条他的人生之旅,也是船山之道。
船山之道,既是精神之道、思想之道、人文之道和大学之道。这种由王夫之所代表的精神,在岳麓书院被继承、被丰满,塑造了新时代的岳麓书院,影响了一大批有志改变民族命运的中国人。
[责编:刘瀚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