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时代。然而,北宋在历史上只存在了167年。北宋也并未被视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北宋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河西走廊等地,以至于和辽、夏等并立。但是,北宋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在宋神宗时期,经过王安石的变法,北宋的国力一度得以飞跃。本文就详细介绍下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
一,改革的必要性——积贫积弱的形成北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因为它在建立后不久就一直陷入到了“积贫积弱”的状态之中。“积贫”是国家财政收入不足,“积弱”是军事力量薄弱。这里首先从“积贫”开始说起。北宋的经济十分繁荣,财政收入在历朝历代中算是很高的,但偏偏却是财政不够用。
经济繁荣的宋朝
北宋初期,宋太祖为了加强集权,采取了“文官治国”的政策。其主要的表现有:扩充官僚机构,时期各官员之间相互牵制;提倡“高薪养廉”,给官员发放历代最高的俸禄;给放弃兵权的节度使以经济上的优待;扩大禁军的规模……在这些政策推动下,北宋官僚机构迅速膨胀,在北宋前50年间,官员数量增加了十倍。宋仁宗时期,北宋的国库已经耗尽,在1065年,北宋的财政亏空达到了1500多万两,再不改革,北宋的国家机器都难以运转了。
与此同时,北宋的社会矛盾也尖锐了起来。在土地上,北宋继承了唐朝后期的土地政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导致社会土地日益集中,大量的小农失去了土地。而官僚地主又千方百计隐瞒土地,将赋税转嫁给小农。在这样的情况下,北宋全国各地竟然已经爆发农民起义了,比较有规模的有王伦起义、桂阳起义,如果再不改革,可能北宋王朝就要呜呼哀哉了。
有内忧,同时有外患。北宋统一十国后,对辽国发动几次战争,想收复燕云十六州,均对辽国击败。宋真宗时期,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暂时获得了和平,但是威胁始终存在。而西北的西夏又不断向宋朝进攻,宋朝屡战屡败。1038年,夏国李元昊直接称帝,不断对关陇地区发起挑战。在南方,交趾独立后,在白藤江击败了宋军,此后又想进攻两广,湘西、两广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叛乱,导致宋朝南北交困,应接不暇。
北宋的内忧外患,彻底暴露出了军事制度和弊端和军队战斗力差的问题。北宋的军事问题主要有:1,禁军规模扩大,地方厢军孱弱,无法抵御外患,而禁军的训练又重视形式;2,文官治国,对军事一窍不通;3,指挥权分散,“兵不知将,将不知兵”;4,官员和将领之间相互拆台严重;5,武器质量低下,许多武器只是滥竽充数,根本没有考虑到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