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是粟裕,还是刘陈邓?
这个问题一直争论很大。
民间多认为,论首功之臣,必然是粟裕,因为他在淮海战争中的表现实在太亮眼太绝伦,*也曾说过:“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还有学者认为,是刘伯承、陈毅、*,淮海战役的具体指挥者就是他们三人。邓公在晚年也无限感慨地说,*亲自交代‘我把指挥权交给你了。’
那么,淮海战役究竟是谁指挥的?
想知道确切的答案,还得从权威战士著作中找结论。
三天定主帅
粟裕是一员有勇有谋的大将,从豫东战役开始代陈毅职,他就成为蒋介石眼中的钉子。
蒋介石麾下的名将邱清泉、杜聿明、黄维等,曾经都宣称无人可敌,但碰上粟裕就得小心翼翼。这是因为,粟裕太适合大兵团作战了,而且,他从不按规则出兵。
在豫东战役中,蒋介石一直自傲的“共军逢邱不打”的邱清泉,就被粟裕钓“大鱼”,此战粟裕带领解放军吃下国民党9万多人,至济南战役,又吃下了10万多。
蒋介石恨得咬牙切齿。
但战场形势不由人,国民党兵力从1947到1948年,瞬息损失70余万,许多国民党军官都被打怕了。
这些都是淮海战役的前提。
淮海战役中,粟裕等最终要和邱清泉、杜聿明、黄维等蒋介石麾下共8个名将兵团正面作战。淮海战役紧随济南战役和辽沈战役发生,局势息息相关,这也是国民党兵力减少的理由。
当时的形势是,粟裕带领的华东*军(三野)在济南一带作战,开展济南战役。
刘伯承、陈毅、*麾下的中原*军(二野),在三野往西的河南一带作战,游击扩大战场。东北*军(四野)正发起三大战役之一的辽沈战役,也在远远策应中原的战局。
蒋介石座下的许多兵团因此不敢大动,接连的失败让他们不敢随意挪窝,怕被各军连吞带吃。
1948年9月22日,济南战役正酣,粟裕发现原计划的蒋介石各兵团没有来援助济南,就知道他们怕了。两天后,济南战役结束,粟裕正式给中央军委发电报,提出新的作战方案。
并起名“淮海战役”。
当天,中央军委看了粟裕的报告,连连点头,*当即给二野刘陈邓发电,征求对方意见。
因为一切还需要二野的策应配合。
二野看后,立即回电,说“同意粟裕提出的第一作战方案”,即接下来三野南下攻打两淮,见机收复宝应、高邮。
在三野以宿迁到新安的运河车站间为据点,布线打国民党增加的援敌时,二野在周围打围,共同歼灭援敌。之后继续见机,以三野往东占领黄海边的连云港和海州等为最终目标。
这么一来,粟裕就能把山东、济南到苏北的一大片战场都连通了。
这个时候,本来是要粟裕当淮海战役主要指挥的。
但二野在往徐州策应的时候,一路攻克郑州和开封,提前进入徐州战区。因为战程提前,就面临新的问题,即两大*军可以合并打淮海战役,而不是仅仅策应。
那么,谁来当两军总指挥?
在中央军委没有下命令的时候,粟裕在10月31日,给军委再发一份电报,他提出:此次战役规模超前,请陈军长和邓政委统一指挥。
之所以没提到刘伯承,是因为刘伯承这时候正在豫西处理其他。
*等考虑之后,在11月1日、即辽沈战役结束前一天,同时发电二野和三野,命令:淮海战役统一由陈、邓指挥!
陈毅和*那边收到军令后,也深感这次战役太关键,又电复军委,提出新请示:我们当负责指挥,但因通讯工具不畅,请军委多对三野进行直接指挥。
也就是说,此时淮海大战在即,指挥人主要定为二野的陈邓,粟裕则看情况,可由军委直接进行指挥。这就是著名的“三天定主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