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中的滇王形象
二、滇国的政治和文化滇国的国号源于滇池,其国以滇池为中心地带,但是“滇池”之“滇”,得名何处,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东晋常遽编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围二百余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状如倒流,故曰滇池。”《水经注》也采取这种看法,认为“滇”字是因为滇池之泽水呈倒流之状。而《说文解字》说:颠,顶也。言益州各水四面下注于卑地,此县之地与池独居高顶,当不以颠倒为义。”此说则认为“滇”同“巅”,是因为滇池的地势较高。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带有望文生义的意思,古人没有亲自到达当地,也没有精确的测量技术,因此有这些误说也可以理解。现代民族史专家根据民族地区的传统,一般认为“滇”可能是滇池附近最早的土著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以部落名为池名,最后为国名。
《史记》记载:“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滇国的具体区域,史籍的记载比较模糊,只知道是在滇池附近,但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证据。考古学家张增祺先生曾根据带有明显滇文化的出土器物判断:滇国大致包括今昆明市全部和东川全部,曲靖和玉溪地区的大部,以及红河州、楚雄州和文山州的部分地区。
1975年,滇池东岸的呈贡县一支生产队在改土造田时,挖出来一些青铜器。考古工作者随即在当地展开考古挖掘工作,最终发现一片古墓群,经过科学测定,其主墓的棺椁木测定年代为战国中晚期。这一时间与庄蹻的时间大致吻合,考古学家初步断定这是庄蹻之墓。墓中出土一口青铜鼎,三足均带有男巫师形象,一手持兵器,一手持法器,可见滇王庄蹻既重兵又重巫,这是庄蹻权力的象征,与云南同时期政权以铜鼓为权力象征且尊崇女巫师有着明显的区别。
而从墓葬形制比较,云南呈贡天子庙与浙江地区的越墓一致,随葬的礼器也与越墓相当,上述之鼎也属于越氏鼎。此外,里面出土的一些不对称性器物带有很强的楚文化特点,可作为庄蹻臣服楚之旁证。所以根据考古发掘我们可以判定,滇国主要是以越文化为主,兼受楚文化的影响。而由这个墓葬学者初步断定,滇国最早的都城就在今云南呈贡。
越氏鼎
三、滇国的发展与灭亡呈贡天子墓墓地群经过勘测,只有两座王墓,经判定年代都是战国中期,专家将其断定为庄蹻和其子之墓。那滇国其他王墓为何不与祖先在一起呢?那是因为滇国从第三代王开始,就迁都到今晋宁了。之所以迁都,应是迫于秦国的威胁,因为到滇国第三代王的时候,秦国已经统一了六国,并南征百越,兵锋势不可挡。
当年蜀地太守李冰修五尺道时,就已经到达今云南曲靖附近,对滇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于是第三代滇王将国都迁往国都以南的晋宁,五百里滇池就成为一道天然的屏障。之后,秦国速亡,还没有来得及向云南地区用兵,滇国得以生存下来。
在晋宁地区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滇王墓,时间断限在西汉武帝时的滇王墓中,发现了一枚“滇王之印”。《史记》中也记载:“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宠焉。” 可以确定,在武帝时,滇国接受了西汉中央王朝的册封。
滇国与西汉建立关系,有一定的巧合。张骞在接受武帝命令出使西域之后,向武帝报告说在大夏国看到了蜀布和邛竹帐,他推测是蜀地商人经过西南夷地区转运到大夏的。武帝听说之后就命张骞负责,向西南夷地区派出四路使者,当时云南地区其他国家对汉使很不友好,阻碍其行动。武帝大怒,派出蜀郡兵消灭了反对的国家。滇王尝羌见状,主动投降,请求归附于汉。于是武帝下令在该地设益州郡,其国都设滇池县,派遣郡守,但仍赐予滇王领民权,并赐其“滇王之印”实行双重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