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各路并进,在黄河土河两叉口等地会师,一举击败了兀良哈人,收复了被掳掠的物资和人口。
这一战,兀良哈人的老巢被毁,势力大为削弱,明军边防线得以巩固,边境地区恢复了相对的和平。
在打击北方蒙古诸部时,对西南地区的用兵也在进行。麓川王朝自从强大起来后,就一直不太安分。麓川首领思任法仗着地势险要,不时在边境搞些小动作,企图侵吞明朝疆土。
1441年,朱祁镇终于不再忍了,决定对麓川王朝进行彻底清理。他派遣王骥,蒋贵等将领,差不多共调集朝廷军队35万,西南当地土司军队60万,前前后后耗时近十年,三次征伐麓川王朝,沉重打击了麓川思氏势力的嚣张气焰。
首领王思任法人头被移送京师,其子思机法的家眷被明军抓获,思机法潜逃流亡。思机法之子思禄继位后,被迫和明军和谈,西南边境此后有了一段长久的安宁。
可以说,朱祁镇在位期间,在对外用兵方面确实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不过,或许也正是这几次在北方和西南用兵的胜利,让朱祁镇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最终酿成了土木堡的悲剧。
*眼中的明朝皇帝朱祁镇在军事上,的确有亮眼的成绩,但这并不是*褒扬他的全部理由。*称赞朱祁镇,还要从*说这些话的历史背景来看。
*一生酷爱读书,尤其好读史书。而*每次引用历史,都不是在单独讲述历史,而是在和现实作对比,为现实的决策作指导。
*曾有两次公开提到过朱祁镇。一次是在1945年,*奔赴重庆谈判之际。在延安的高层会议上,*将自己类比为朱祁镇,此次一去可能会深陷“瓦剌”。
*强调说,如果此次谈判失败,他被蒋介石扣押为人质,那么大家就要像土木堡之变中的于谦一样,坚决同蒋介石做斗争。只有斗争越坚决,他才能越安全。
*借朱祁镇的例子,阐明了斗争的重要性,强调了在关键时刻,只有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才能确保革命的最终胜利。
另一次是1964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明史》让他看了非常生气,明朝那么多皇帝中,只有朱元璋,朱棣两个不识字的皇帝搞得比较好,还有明英宗,明武宗稍好一些外,其他的都是尽做坏事。
为什么*会如此评价呢?
我们可以从这四位皇帝的共同点来分析,朱元璋、朱棣不用说,武功赫赫,都是打得周边国家都找不到北的存在。
土木堡惨败前,明英宗朱祁镇在对外用兵上也有不错的成绩。明武宗在位期间,对外也有过几次用兵,甚至也学着搞御驾亲征。但也可能是和文官闹得很僵的原因,武宗在史书中战绩并不算好。
说到这里,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这四位皇帝共同点不是打仗厉害,而是敢于打仗,有敢于斗争,敢于亲自上阵向敌国亮剑的精神。
再联系一些64年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可以说,当时的中国对外关系非常糟糕。苏联陈兵边境虎视眈眈,还叫嚣着要对中国动用核弹,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
美国则和中国周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结成反华同盟,在这些国家建立了数十个军事基地,对我国形成了包围圈。同时,对岸的蒋介石政权也不安分,不断派遣特务,袭扰我国东南沿海。
这时,敢于斗争的精神就非常重要了。面对帝国主义的打压和封锁,中国必须坚决亮剑,绝不能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