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亿年前的地球大气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当时的地球大气中95%以上都是二氧化碳,与今天的金星大气层非常相似。之后,随着蓝细菌等物种的出现,通过光合作用开始消耗大量二氧化碳,同时产生氧气。一开始这些氧气并没有直接释放到大气中,而是被海洋中的亚铁离子氧化后形成铁氧化合物,沉到海底。
当海洋中的亚铁离子被完全氧化之后,大气中开始释放大量氧气,氧气含量开始上升,不过含量仍旧不高,只有大约4%左右。
不要以为氧气含量上升是好事,事实恰恰相反,因为氧气对于当时地球上的厌氧物种来讲是一种有毒气体,也造成大量厌氧物种灭亡,极少数适应有氧环境的物种存活了下来。
还有,20亿年前的太阳光强度比如今更弱,大约弱了25%左右。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太阳的漫长历史里,光强度一直都是慢慢变强,因为太阳最终会演化为红巨星。
太阳光强度这么弱,按说地球表面温度应该在零下几十度以下。但多亏了温室效应,地球上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气层就像棉被一样给地球保温,让气温不至于过低,这也给了生命繁衍生息的机会。
同时,在大约21亿年前到18亿年前之间,地球开始了首次剧烈的造山运动和大陆板块的碰撞,结果就是所有的大陆融合为一块超级大陆,也就是哥伦比亚超大陆。之后,随着地球板块的不断运动,经历了多次分分合合,最终才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布局。
总之,20亿年前的地球与今天的地球完全不同,完全就是两个世界。如果我们穿越到20亿年前的地球,一眼望去,不会发现任何生命的存在,似乎一片死寂。
其实不然,在海洋的最深处的某个角落,生命早就“蠢蠢欲动”,他们一直在等待着某个合适的机会迎来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