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中有这么一个情节:
杨过、小龙女两人来到钟南山,“西毒”欧阳锋为避免神功被小龙女偷学,故而点其穴道,让其无法动弹。但尾随而来的尹志平见色起意,玷污其清白,小龙女手臂上的“守宫砂”消失不见。
作为古墓派传人,小龙女理应一生保持处子之身。
书中第七回就有描述,李莫愁抓住小龙女手臂,发现其手臂上有一颗“红痣”,而它就是象征处子之身的守宫砂。
其实,金庸笔下有关“守宫砂”的描述很多,其著作中的人物如周芷若、纪晓芙、梅芳姑、李莫愁等女子,其左臂上均有一颗殷红的、用以标示贞洁之身的信物“守宫砂”,
一旦发生男女之事,那守宫砂就会神奇消失。
很多人不禁会问,“守宫砂”到底为何物?真的能够鉴证女子是否为处子之身吗?其实,金庸老先生可不是凭空信手拈来,关于“守宫砂”确有历史渊源。
“守宫砂”有何原理?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自由和尊严受到约束和限制,对于女子婚前是否为处子之身,男人尤为看重。
早在夏商周之时,汉族就逐步确立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制度,且此时社会也已形成以父系家庭“传宗接代”的观念。
周易中已有“男女有别”这一贞洁观的思想,后世中“处女贞”观念逐步强盛。
如清代著作《荷廊笔记》中就有记载:“广州婚礼,于成礼后三日返父母家,必以烧猪随行,其猪数之多寡,视夫家之丰瘠,若无之,则妇爲不贞矣!”
其意思是说,新娘婚后第三天回娘家时,若女婿携带完整烧猪回娘家,那表示女子为处子之身,新娘会得到婆家、娘家的尊重和骄傲;
若携带残缺烧猪,如截去尾巴或剥掉猪皮,那表示女子不贞,婆家、娘家视其为奇耻大辱。
可见,古代封建礼教灌输了女子守身如玉、从一而终的观念,而社会上也兴起多种检测女子贞洁的方法,“守宫砂”就是识别其贞洁之身的方法。
那么“守宫砂”如何解读呢?
“守宫”其实就是类似壁虎或蜥蜴的动物,早在《尔雅》一书中就有记载:“蝾螈,蜥蜴,蝘蜓,守宫也。”
也就是说,守宫形似蜥蜴、蝾螈、蝘蜓,因其经常在墙壁上活动,这才称呼其为“守宫”,今天来看它就是壁虎的一种。
在古代,壁虎为祥瑞之兽,为百姓“看家祈福”。
不过此时的守宫只是普通动物的一种,并没有被用于“守宫砂”制作,至于“守宫砂”辨别女子贞洁的概念,最早可追溯于秦朝。
秦始皇生母赵姬和长信侯嫪毐私通生下两子一事,让秦始皇对此恼怒不已,将生母赵姬发配边疆,且*掉两个私生子和嫪毐三族。
紧接着,他又在全社会鼓励贞洁之风,多次公开宣传贞节观,如“禁止淫佚, 男女洁诚”、“有子而嫁, 倍死不贞”等观点,
且对贞洁烈女“巴寡妇清”大为称赞,让天下女子以其为榜样。
与此同时,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邀请方士为其炼丹,尽管这一愿望没有实现,却催化“守宫砂”这一产物的形成。
要知道丹药的主要成分是朱砂,方士炼制丹药时常以童男童女为药引。为了检测童女是否为处子之身,方士无形中研究出了“守宫砂验贞节”的方术。
不过关于守宫砂的确切记载,还要源于西汉时期。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就有“守宫砂”一词,淮南王刘安的《淮南万毕术》最早记录守宫砂的详细制作过程:“取守宫虫,饵以丹,阴乾,涂女人身,男合即灭……不去者不淫,去者有奸”。
西晋张华《博物志》中也有记载:“蜥蜴或名蝘蜓,以器养之,食以朱砂,体尽赤,所食满七斤,治 万杵,点女人肢体,终身不灭,唯房室事则灭,故号守宫。传云,东方朔奏汉武帝试之,有验。”
其意思是先将类似壁虎或蜥蜴的动物放在笼子里养殖,并用朱砂喂养,待喂上7斤朱砂后,就可全身鲜红。
此时,再将“守宫”放在药罐子里捣碎,并取出鲜红血液,将其点在未经房事的女童或女婴胳膊上,就可在手臂上留下终身不褪色的红点。
不过,当女子和男子交合后,手臂上的守宫砂就会自动消失。
汉武帝时期,刘彻为保证后宫女子贞节,特意询问才子东方朔。东方朔将制作方法告诉武帝,武帝试验后发现确实有用,因而“守宫砂”之术开始流传。
后世多种书籍中均有关于“守宫砂”配方的描述,如《本草经集注》、《如意方》等,其中关于取守宫的时间多为五月五日或七月七日,且投喂朱砂剂量也从7斤降至3斤。
秦汉魏晋时期,因方士之说备受统治者的信任,“守宫砂”之术在宫廷、贵族社会内部十分盛行。
特别是随着儒家思想完善,秦汉时 “贞节观”已开始流行,汉宣帝更是下诏“赐赏贞妇顺女以帛”,这是历史上第一次首次“褒奖贞顺”。
不过到了多元化、包容化的唐朝,女子地位得到提升,妇女贞节观淡化,寡妇可以再嫁,女性性生活的自由度非常高,“守宫砂”自然没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