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1927年,我军相继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三大起义,是我军在革命最低潮时迎难逆行、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起义军的来源,除了追求进步的旧军队,后两个起义还动员了农民和工人。三大起义都处在敌强我弱、民智未开的大环境下,打不赢就跑、上山打游击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能做到这一点却非常不容易。
事实上,三大起义失利以后,只有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而有7位元帅参与的南昌起义和3位元帅参加的广州起义,不是在转移中消耗就是选择固守城池打阵地战,这是为什么呢?
分析起来,三大起义的初衷相同但结局不同,主要有几个原因。
秋收起义军(资料照)
原因之一:三大起义的出发点,都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产物。
发动武装起义,为什么要借鉴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1924年,中山先生在苏联的帮助下创建“黄埔军校”,又通过东征消灭了陈炯明叛军。中山先生病逝以后,1926年广州当局、武汉当局接连发起两次北伐,消灭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又配合西北军冯玉祥打跑了奉系军阀张作霖,可以说战果辉煌。
在莫斯科的指导下,中国的革命者也参与其中,并对俄国的红色革命有了深刻认知。
1927年,蒋氏在上海发起“四一二”事变,武汉有爆发了“马日”事变,随后“宁汉合流”,沆瀣一气*戮革命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危急时刻,我党决定借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经验,在有条件的大城市发动武装起义。
当然,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城市中心论”。
俄国十月革命
原因之二:三大起义的最终目标,都是“夺取中心城市”。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有几点:一是实现工农联盟,二是武装暴动,三是通过中心城市发动起义,因为“十月革命”就发生在仅次于莫斯科的第二大城市彼得格勒。
在我党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试图攻打长沙、武汉、南京等大城市。而陈独秀、向忠发、王明、博古等人,都是“城市中心论”的忠实践行者。
所以,三大起义的目标是一致的:夺取中心城市,进而把革命推向全国。而三大起义选择的目标城市,分别是江西第一大城市南昌、湖南第一大城市长沙,以及广东第一大城市广州。
但是,由于敌众我寡实力悬殊,南昌起义成功后敌军四面包抄,刘伯承的参谋团只好拟定了南下潮汕方案;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虽然打下浏阳县城,但难以守住,更不要说攻打长沙了;广州起义明知敌军四面围城,仍然固守,结果三天时间守军几乎伤亡殆尽,余部撤离广州。
而三大起义的连续失利,说明在中国“城市中心论”是站不住脚的。
南昌起义
原因之三:三大起义发起时,还没有走出旧式军队的思维模式。
三大起义,是我军独立创建武装力量的第一步,但步履艰难。
由于第一次大合作有过三年多的“蜜月期”,我军内部同时跨两个组织的名将,不在少数。
此外,在国民革命军中还诞生了我军第一支武装力量:大总统府铁甲车队,也就是后来的“叶挺独立团”,但陈独秀等一直反对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也是大革命失败的一大教训。
三大起义,是我党深刻认知“枪杆子”的第一步。
但是,三大起义依赖的主力军,还是来自旧军队的进步力量。其中,南昌起义的主力,是叶挺11军24师、聂荣臻动员的25师,以及周公争取的贺龙20军,共2万余人,几乎清一色来自旧军队。
秋收起义是“八七会议”后,上级派主席去发动的。5000余人的起义军主力,是卢德铭的第二方面军武汉警卫团,以及安源、萍乡、浏阳、平江等地农民自卫军,此外还有修水土匪邱国轩所部。
广州起义的主力军,是叶剑英的第二方面军第4军教导团、警卫团一部2000余人,以及周文雍领导的工人赤卫队3000余人(徐向前任6大队大队长),此外,海、陆丰农民赤卫队也举行了起义。
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虽然有工人赤卫队、农民自卫军参与,但都是偏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