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文化遗址发掘现场)
蹴鞠的“鞠”字,意思是实心的球。
而实心球,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约十万年前的丁村文化遗址(山西襄汾县丁村)和四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山西阳高许家窑)。
在这俩文化遗址,都出土了实心球。
遗址的时间断代,是原始社会中期,而在那时,实心球并不是用来玩的,而是一种狩猎工具,主要用来抛击动物。
到原始社会后期,才逐渐出土了具有花纹,以及内部镂空的陶球。
但问题是,无论是实心球还是陶球,都很难用脚去踢。
前者容易把脚踢坏,后者容易把球踢坏。
所以,陶球应该是一张装饰物。
真正意义上的蹴鞠,有文献(传说)表明,是上古社会时,由黄帝发明的。
对,就是炎黄二帝中的那个黄帝。
(黄帝 形象)
《别录》:蹴鞠,传言黄帝所作。
更为详细的记载是这样的:
《太平清话》: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黄帝为了给军营中的士卒们增加点娱乐项目,也为了让他们锻炼一下身体,用一种特殊的皮革缝制成了一个皮球,然后在皮球内部填满毛发,这样就制作成了最初的“足球”。
到春秋战国时期,蹴鞠已经普遍在民间流行,你比如战国时期的齐国,是娱乐大国,齐国的都城临淄,更是一座典型的商业化城市。
当时的临淄,有人口七万户,我们把每一户算作三口的话,那么整个临淄城就有二十一万人。
放在今天,二十一万人只能算是一个小县城的体量,但在战国时期,这就算是巨型城市了。
人们往往认为,春秋战国是一段十分纷乱的时期,征伐不断,然而,所谓的战乱,其实主要集中在战国后期,而战国前中期,整个社会氛围基本上处于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相互之间交流不多,所以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战争。
临淄富足,市民的娱乐生活也十分丰富。
(古齐国)
《战国策》: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吹箫的,弹琴的,击鼓的,玩牌的,遛狗的,蹴鞠的,到处都是,大家可以说是玩得不亦乐乎。
但你要说玩蹴鞠玩到不亦乐乎的天花板,还得是下面这位哥们。
《史记》中记载,西汉时期有个叫做项处的人,十分喜欢蹴鞠,是蹴鞠铁粉,每天都要踢,一天不踢就浑身难受。
这位仁兄痴迷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知道,现代足球场的规模,那是很大的,在所有的球类运动中,足球所付出的体力也是最大的。
那么整天蹴鞠不休息,保持着高强度的运动的项处很快就有点吃不消了。
头晕目眩,身体透支,并且开始有了一些十分严重的并发症。
项处浑身不得劲,家里的人找来郎中给他看病,而郎中的建议只有一条,那就是多休息,少运动,以后更是千万不能蹴鞠了。
然而,项处同志耐不住寂寞,不听医生劝,患病期间照常出去蹴鞠,结果病情恶化,没两天就领了便当。
在两汉三国时期,蹴鞠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这一时节,蹴鞠已经不仅仅是一项用于单人的健身或者说是娱乐运动,而是成为了一种团队性的竞技比赛。
《鞠城铭》: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