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 搜狐网
提要
公元前658年与655年晋两次“假道于虞以伐虢”所假虞道与战场,与“鄍邑”、与“茅津”均无涉。
晋第一次“假虞伐虢”,其战场在虢之下阳,所假“虞道”与虢之下阳均在黄河以北。第二次晋“假虞伐虢”灭虢都上阳,师还灭虞,其战场分置于黄河南、北。
其行军路线:第一次伐虢邑克下阳,是从晋都绛发兵,经虞坂——虞城——颠軨——傅岩——盘南——下阳;第二次伐虢灭上阳,重走第一次“虞道”经傅岩、盘南至下阳,再从“太阳渡”过河取虢都上阳。原路师还,顺道灭虞,返晋都绛。
晋“假虞伐虢”所假“虞道”,主指“虞坂——虞城——颠軨”路段。虞坂即盐坂、即青石槽。颠軨即軨桥。宋代以前平陆所设县治均在“大阳故城”,即今茅津渡以东约两公里“下滩”一带。春秋时期,傅岩、茅津既不属虞,也不归虢,而是“戎人”与“夷人”的杂居区。古代“鄍”通“冥”,所谓“鄍邑”,此乃暗城也。
关键词:
假虞伐虢|虞坂|颠軨|下阳|上阳
2006年12下旬,《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太原晚报》、新华网,先后以《史海钩沉话虞坂——来自“假虞伐虢”古战场的复原考证》、《山西古战场考察新发现:“假虞伐虢”古道确定》、《山西学者廓清“唇亡齿寒”典故中古通道原貌》、《“假虞伐虢”古战场又有新考证》为题,连篇累牍的报道和介绍了,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靳生禾教授与太原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谢鸿喜对晋“假虞伐虢”之役的“重要成果”。
继之,《太原大学学报》2007年1期作为特稿,首篇刊发了靳、谢两位教授联名撰写的《晋“假虞伐虢”古战场考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加了编者按。
编者按云:“靳生禾、谢鸿喜两位教授的‘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历史地理学界令人瞩目的学术研究成果。”评价云:“靳、谢两位教授用文献学、考古学、地理学、测量学等多学科方法,对山西古战场进行了野外考察和综合研究,厘清了许多历史典籍中模糊甚至错误的细节,在学术界独树一帜”。为此,笔者认真拜读了这篇“报告”。
“报告”全文约7500字,分三部分:一、晋“假虞伐虢”始末;二、颠軨、虞版与青石槽;三、鄍、下阳、上阳和虞城。核心内容为“报告”的二、三部分。“报告”的目的:“试就对当年晋军伐虢‘虞道’及其古战场作出复原”。
但据笔者多年来对晋“假虞伐虢”之役野外考察积累的资料和对历史文献的分析研究,笔者之见却与靳、谢“报告”二、三部分之结论大相径庭,有必要借此机会,对相关问题作进一步探讨。故撰此拙文,以求教于靳、谢二先生。
01
晋“假虞伐虢”所假“虞道”与战场
关于晋“假虞伐虢”之役和由此派生出来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春秋·左传》、《史记·晋世家》等历史文献均有明确记载。两千六百多年来,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报告”在第一部分对晋“假虞伐虢”始末做了叙述,在此笔者不再重复。“报告”二、三部分主要是对晋两次“假虞伐虢”所涉及到的“虞”、“虢”之城邑、路段,或者说是地名、古道进行了考证,笔者要与靳、谢二先生商榷的重点,也正是这些内容。
为下文讨论方便,现援引《春秋·左传》记载,先确认一下晋两次“假虞伐虢”所假“虞道”与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