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国古城遗址基因,虞国城墙全景图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3-04-17 03:12:4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虞国古城遗址标志碑

虞城,也作“吴城”。即虞公故城。《史记·吴太伯世家》云:“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清康熙版《平陆县志》云:虞城,“《太原地记》谓之北虞,城东有山,世谓之五家冢,上有虞公庙,今无考。

又《汉书郡国志》大阳有吴山,上有虞城,古吴虞二字通用也。”又云:“张店堡,在县东六十里,即虞城外郭。南扼颠軨,北控盐坂,为南北孔道。”《水经·河水注四》曰:“(軨)桥之东北有虞原,原上道东有虞城。

周武王以封太伯后虞仲于此,是为虞公。《晋太康地记》所谓北虞也。”《元和郡县图志》卷六云:“故虞城(平陆),县东北五十里。”《太平寰宇记》卷六曰:“故虞城在(平陆)县东北六十里。”《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曰:“虞城,县东北四十五里。”

这里所说的县治,是指唐、宋时期的平陆县城,在今平陆县茅津村东南“下滩”一带,地近“沙涧”(下文将详细论述),而不是“报告”中所云的“平陆老城”。

虞国古城遗址基因,虞国城墙全景图(9)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虞国古城遗址标志碑

据笔者踏查,古虞城遗址位于今山西省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呈矩形。现存城外郭南墙300余米,墙基宽15至20米,夯层厚6至8厘米。经勘探得知,城址周回约4500米。

城分内城、外城,内城方圆不过十余亩(约7000平方米),城内有大面积夯土台基,疑为宫殿遗迹。外城垣南北长,而东西短,墙体系版筑而成。因年久倾颓,水土流失,城中东部已成深沟。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古虞城遗址东南之枣园发现虞国贵族墓葬及车马坑。可见今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系虞公故城址无疑。其海拔高度757米;地理坐标:东经111°13′,北纬34°58′。

虞国古城遗址基因,虞国城墙全景图(10)

▲虞国古城西南角城墙夯土层 作者摄

关于虢邑“下阳”与虢都“上阳”之地望,大家知道:历史上虢国有三:

一为西虢,故址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周平王东迁后,西虢迁徙到上阳,故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部李家窑;西虢迁徙时,尚留一支族,称小虢,公元前687年为秦所灭。一为东虢,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公元前767年为郑国所灭。一为北虢或称南虢,国都在上阳,即前述河南三门峡市东南之李家窑,辖境地跨黄河北岸至山西平陆西沿河一带。这就是公元前655年被晋“假虞伐虢”所灭的虢国。

为何虢国在此又有北虢、南虢之称呢?《史记·晋世家》正义马融云:“周武王克商,封文王异母弟虢仲于夏阳。”《左传》僖公五年疏:“虢仲封下阳。”《汉书·地理志》本注曰:“北虢在大阳。”《元和郡县志》卷七“虢州”条下曰:“北虢在陕州平陆县。”《帝王世纪》与《水经注》将南北虢视为二虢。

《太平御览》卷一五九“虢州”条下引《帝王世纪》曰:“今陕郡平陆县,是北虢。”《汉书·地理志》云:“北虢在大阳”。大阳因在大河之阳而得名。 北虢的地望,《竹书纪年》、《谷梁传》、《公羊传》及马融作“夏阳”。《春秋》、《左传》、《史记》作“下阳”。

陈梦家认为:“此夏阳与《地理志·左冯翊》之‘夏阳,故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更名者非一地’。”《水经·河水注》卷四曰:“河水又东经大阳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晋献公十有九年,献公会虞师伐虢灭下阳,虢公丑奔卫,献公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

《地理志》曰:北虢也,有天子庙,王莽更名勤田。应昭《地理风俗记》曰:城在大河之阳也。”“砥柱,山名也,……亦谓之三门矣。山在虢城东北,大阳城东也。”《春秋》僖公二年杜注:“下阳,虢邑,在河东大阳县。”陈梦家认为“此城当在黄河之北,三门峡之西,今平陆县境”。

虞国古城遗址基因,虞国城墙全景图(11)

▲虢国下阳城遗址保护标志碑

据笔者调查:下阳城故址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张村镇太阳渡村南之金鸡堡与门里自然村。南北长约3.5公里,东西宽约两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1°07′,北纬34°47′。

城垣北、东依地势筑于高岗之上,西、南城垣蜿蜒于台地与山凹之间。城东南低处海拔约330米,东北高处海拔在450米以上。清乾隆版《平陆县志》载:“金鸡堡当即下阳城也,延袤七里,城里西北隅积石为丘,俗称十二连城。”

虞国古城遗址基因,虞国城墙全景图(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