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灵丛台因楼台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 史载,丛台上原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名扬列国。
随着长期的战争、动乱、天灾以及政治中心转移等各种因素影响,武灵丛台自秦朝统一全国起日渐衰落,到了宋代武灵丛台已成一片废墟。直至明清时期,武灵丛台才开始再现、传承与复兴。据1933年《邯郸县志》所载,自明代中叶至民国期间短短的四百多年中,武灵丛台就重修、复修多达十多次之多。现在我们所见的丛台即为清朝同治年间重修,以后又进行过重修。特别是解放后经过几次大的维修,逐步修建了以武灵丛台为中心的丛台公园。
如今的丛台占地3500平方米,高27米,由青砖包砌而成,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南北各开一门,进南门沿台阶拾阶而上,沿丛台南门拾阶而上,甬道右侧壁镶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字石刻,据1939年《邯郸县志》记载:台之南北城垣上原各有门,门各有额,南曰“滏流东渐”,北曰“紫气西来”。因邯郸城南有滏阳河,河水东流,故言“滏流东渐”,邯郸城西有紫山,山间常有雾气缭绕,又故言“紫气西来”。再往上走可达台的中层,中层台面有武灵馆、回谰亭等建筑。
由回澜亭往东进门楼,顺台阶环绕而上,可达丛台的最上层。丛台的第三层坐北朝南的圆拱门门楣上,写有“武灵丛台”四个古体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