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全景示意图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领域界定方式
是否只有围墙?
其实,
领域界定方式的选择,
也是营建中的重要一环。
正如晋祠内十几处庙宇所表现出来的,
不同形式的“墙”形成了不同感知度的“围”,
祠庙的个性也基于此表现出来。
庙宇之间以祭祀时的身体路径串联,
相连的界面又围合出了没有“墙”的祠庙领域。
本期推出的文章是:
“墙”与“围”的隐与显
——晋祠祠庙建筑的分界与关联
借助晋祠分析传统建筑的“领域感”,
为祠宇间的分界与关联,
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晋祠掠影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独具魅力,但提及其领域限定方式,高大的、实体的围墙似乎是唯一解,诸如“萧墙”“粉墙”等几乎成了其代名词。然而,如果在历史长河中找寻历时性的参考样本,却不尽然。
以早在北魏就已见诸文献的晋祠为例,其内至今留存多处宋金时期的建筑,但到元至元四年(1267年)才划定界限,迟至明天顺五年(1461年)才设围墙,乃是迫于城镇发展的神俗界限,“昔未有周垣之栏槛也,今则始设之,俾无牧竖樵青之亵渎”。
祠神的权力通过“某些群体的空间垄断以及将某些弱势群体排斥到其他空间而表现出来”,院落是神的场域,是排他的,需要明确的限定。晋祠内各祠庙的院落边界形式多种多样:唐叔虞祠,符合一般认知中的严整院落配以高大围墙;三圣祠,通过矮墙和高差形成自己的领域;水母楼,是没有独属院落的单幢建筑。
▲唐叔虞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