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精品课教学设计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3-11-16 14:18:58

一、文本分析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爬山虎的脚》是精读文,作为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处在落实单元要素整体教学的靠前位置,重在学方法。

《爬山虎的脚》以准确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细微变化,以及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这样的文本可通过反复品味准确生动的描写,激发学生从细致、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感受观察与表达之间的密切联系。本课是对人文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最贴切的呈现,教学时,可与要素的落实有机融合。

课文结构清晰,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讲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爬山虎的脚及怎样往上爬的。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再联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由此可以判断课后习题第二题是本课的核心目标,是落实“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个能力要素的着力点。

本课的助学系统有两幅插图和资料袋。两幅插图从面到点进行描绘,不仅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感受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启发关注事物的细微处。资料袋向学生示范了两种记录观察的形式:图文结合和做表格。两种记录都显示记录者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学生在横向或纵向的分类与比较中,感受事物在状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进而了解如何观察,怎么写观察记录,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对于作者而言,没有细致的观察很难有准确形象的文字;对读者而言,没有体会到准确形象的文字就很难感受到作者细致的观察。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准确形象的文字与观察之间若没有画面作中介,不容易产生关联。如何品味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从而明确表达与观察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实际观察中关注事物的细微处,如何进行连续观察,并把观察所得转换成文字记录。这是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会面临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语句,借助图片,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抓住爬山虎连续的动作和细丝的变化,能说出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利用资料袋,发现观察对象的细微处及变化,学写观察记录。

四、教学难点

1.抓住爬山虎连续的动作和细丝的变化,能说出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2.利用资料袋,发现观察对象的细微处及变化,学写观察记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隙”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理解“舒服”“均匀”“漾起”等词语的意思。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语句,借助图片,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二)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引导交流:哪些同学见过爬山虎?你们看见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

2.过渡: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你们知道爬山虎的脚在哪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三)预习检查,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读音,指导生字书写“虎”“隙”。

课件出示:爬山虎操场嫩叶舒服均匀重叠空隙弯曲漾起

(1)抽学生读词语,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2)相机强调弯曲的“曲”的读音,关联歌曲的“曲”的读音;

(3)相机指导写“虎、隙”。

2.把词语放到句子中朗读。

3.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1)引导学生根据提取的信息汇报。

生长的位置

叶子

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怎么爬

脚的位置

(2)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把握课文内容。

提问:想一想,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

(四)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1.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2.学生自主学习,在书中圈画。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一:发现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嫩红——嫩绿——绿得那么新鲜。

提问:①嫩红与红,嫩绿与绿有什么区别?②这说明作者进行了怎样的观察?(板书:准确)

预设二: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①出示爬山虎的图片,理解“一顺儿”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均匀”的意思。(准确)

预设三: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①出示:微风拂过爬山虎叶子微微漾起波纹的视频。

②说一说“拂”和“漾”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拂”和“漾”要读得轻一些,突出微风的轻柔和叶子微弱的震颤。(板书:生动)

④朗读体会

预设四: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而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线跟新叶一样,也是嫩红的。

①画一画。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爬山虎的脚。

②比一比。与图片比较,学生能画准确则说明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准确)

③品一品,朗读体会。

4.无论是叶子颜色的变化,还是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的形态,以及微风拂过时,叶子轻微的震颤,都被叶圣陶爷爷敏锐的眼睛观察到了。

5.孩子们,你们觉得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的呢?

预设1:叶圣陶爷爷一定是拿着放大镜观察的。

预设2:叶圣陶爷爷一定是走得很近,反复看了很多遍。

6.是呀,他之所以能表达得如此准确,是因为他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啊!

(板书:观察:细致)

7.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通过那些准确形象的语句,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下节课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再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抓住爬山虎连续的动作和细丝的变化,能说出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激发观察的兴趣。

2.利用资料袋,发现观察对象的细微处及变化,学写观察记录。

(二)回顾导入

1.回顾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小结:作者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写得如此准确、生动,这离不开作者细致的观察。

(三)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1.本课着重在写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呢?

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1)圈一圈。请圈画出描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

(2)想一想。讨论:“巴”字可以换成其他词吗?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边读边想象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

(3)演一演。学生表演,其他同学根据课文内容点评。

(4)说一说。说说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

(5)悟一悟。学生朗读,思考:作者要经过怎样的观察才能发现爬山虎往上爬的秘密?(板书:连续)

(6)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你也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预设一: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预设二: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预设三: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小结:围绕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7)总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观察得十分细致,而且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如果我们也能这样连续细致地观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四)学写观察记录

1.如果要去观察,你会选择观察什么呢?

2.自主学习阅读链接。

认真观察这两个记录,看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①两种不同的记录方式;

②从时间来看,需要长时间连续的观察;

③观察对象在状态、颜色等方面有变化。

3.确定观察任务,学写观察记录

选择观察记录的方式,持续观察并随时进行记录。每次记录观察时,要与以前的记录进行比较,留心事物发生的变化。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