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多样性面临的主要问题,湿地保护和修复现状存在问题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3-12-06 10:46:09

湿地是全球重要的国际资源,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持国土安全、防灾减灾、调节气候、供给清洁水源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湿地分布广、类型丰富、面积大,从寒温带到热带、从平原到高原山区均有湿地分布,几乎涵盖了《湿地公约》中所有湿地类型。我国湿地保护的成效直接关系全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个初具规模的全国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建成。与此同时,我国湿地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

我国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湿地保护体系,已有超过50%的天然湿地纳入了保护体系之中,但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扭转,天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系统破碎化、面源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严重威胁湿地安全。如河流湿地因大坝建设将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片段化,截断鱼类洄游通道,改变水文节律、水温,干扰河流泥沙淤积与冲刷过程等,对水生生物产生较大威胁。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内陆水域的国际重要湿地中,有相当比例的水质为IV类或V类,湿地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湿地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此外,外来物种入侵,正不断挤占本土物种生存空间,并带来一系列生态后果,典型代表包括凤眼莲、互花米草、福寿螺、鳄雀鳝和齐氏罗非鱼等。

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韧性不足。全球气候变化的典型后果是极端气候现象不断出现,包括极度干旱、暴雨、海平面上升、台风及风暴潮事件等。虽然湿地具有防灾减灾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但因一些关键区域的湿地不断遭受破坏,尤其是我国海岸带地区和城市化区域,其防灾减灾功能显著下降,导致全国整体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韧性不断下降。随着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城市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三是高品质湿地生态产品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健康湿地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清洁水资源、优美的休闲与康养环境、高品质的水产品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立了600多处自然保护区、1600多处湿地公园,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人居环境、维护国土安全、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生态养殖等方面取得了极大成绩。但因我国人均湿地面积仅占全球平均水平的22%,加上湿地退化等诸多不利因素,我国湿地生态产品的供给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四是湿地保护与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健全。尽管我国湿地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不足6%,但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远远高于其面积占比,随着社会继续发展,其价值会进一步体现。然而,目前全行业人才严重不足,尤其缺乏湿地保护与修复的专业人才。湿地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且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和部分高校,并只招收研究生。“湿地保护与恢复”作为本科专业2022年才开始在西南林业大学招生,每年招生数量不超过100名。

当前推进湿地保护的重要抓手。一是提升全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效率,扭转全国湿地退化趋势。我国自2003年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取得了重要成果,并建立了相应的法制保障、资金保障和组织保障。当前,我们需进一步凝聚珍爱湿地的共识,全面实施国务院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严格执行《湿地保护法》,优化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和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规划,有效融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充分借鉴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的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修复理念,强化项目规划、实施、监测与评估的科技支撑和社会参与,提升湿地保护修复效率,扭转全国湿地退化趋势。

二是强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尤其是极端天气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们需积极寻求自然的解决方案。因此,在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中,需要重点关注城市与城郊湿地保护与修复,将湿地保护修复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中。此外,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我们需大力推进以湿地为基础的海岸带生态屏障建设。

三是积极引导、鼓励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社会开发高品质湿地产品,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转换。湿地保护修复将带来良好的社会福祉,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利他性,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地区、个人或团体无法直接受益。如何将这种利他效应转变为互惠反馈机制,需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创新模式和长久机制。《湿地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武汉宣言》向全球号召:开展湿地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资产评估和核算,开展生态系统服务补偿,探索和建立创新、多样的投融资机制,促进湿地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在客观公正和可检验的自然资本评估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落地,鼓励机制创新。建立以中央财政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生态产品研发、培育与市场推广机制,实行特许经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是建立健全湿地保护与修复的人才培养体系与科技支撑体系。人才的缺口体现在湿地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的每一个环节,对此需要优先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设立不同层次的湿地保护与修复专业,建立人才培养平台,加大国家级野外研究与教学基地建设,重点培养面向全球治理、科技创新、保护管理和市场开发的复合型青年人才,着力培养国际顶尖的科技领军人才,为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保护候鸟迁飞通道,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以及举办全球滨海论坛等国际合作平台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