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黎明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鳤(guǎn)」Ochetobius elongatus
形态特征:体细长,略呈杆状。头微尖,稍侧扁。口端位,上颌末端可达鼻孔和眼前缘之间的下方。无须。眼较小,位于头侧正中线。鳃耙细长而尖,排列较密。腹部圆,无腹棱。背鳍无硬刺,腹鳍小,其起点位于背鳍起点的正下方。体背及体侧上半部为暗黑色,腹部银白色。各鳍基部橘黄色。
分布:长江干、支流和沿江湖泊均有分布。
生态特征:鳤具有江湖洄游的习性。每年7-9月进入湖泊中肥育,到生殖季节时重又回到江河急流中进行繁殖。其食物多为动物性成分,如水生昆虫、枝角类,小鱼、虾等。鳤的生殖季节为5-6月;性成熟最小年龄为3龄,一般4龄,其受精卵在随水漂流而发育、孵化。
资料来自《长江鱼类》
摄影:邱宁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形态特征:体长,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前部圆筒状,后部稍侧扁,尾柄宽长。头小,较平扁。吻宽圆。口下位,口裂大,呈弧形。唇厚,较粗糙。口角具较长的游离膜质片。唇后沟间距较宽。具须1对,极粗长,后伸达胸鳍基部。眼甚小,距吻端较至鳃盖后缘为近。鼻孔大,鼻孔径大于眼径,位置靠近眼前缘。鳞较小,游离部分略尖长,胸鳍基部区覆盖多数不规则排列的小鳞片,腹鳍和尾鳍基部同样覆有若干小鳞。背、臀鳍基部具鳞鞘。侧线完全,极平直。
背鳍较短,无硬刺,外缘深凹形,第一、二根分枝鳍条显著延长,其起点至吻端与至臀鳍基部中点距离相等。胸鳍宽且大,特别延长,前数根鳍条甚长,末端远超过腹鳍起点。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腹鳍稍后,腹鳍至胸鳍基部距离小于至臀鳍起点。肛门靠近臀鳍,位于腹、臀鳍间的后1/6-1/7处。臀鳍起点至腹鳍基较至尾鳍基部为近。尾鳍宽阔,分叉,上下叶末端尖。上叶较长。下咽骨宽,下咽齿发达,齿略呈侧扁,第一枚齿末端具尖钩。鳃耙较短小,不发达。肠管粗,其长一般略大于体长,为体长的0.9-1.2倍。鳔2室,前室包于厚膜质囊内,长圆形,略平扁,后室粗长,为前室的2.5-4.0倍,但普遍退化,或前室极小。后室粗长,长达前室的5.0-6.0倍;或前室大,后室极细长;部分个体前、后室均大。腹膜银白色略带金黄。
体黄铜色,体侧有时呈肉红色,腹部白色带黄。背鳍灰黑色亦略带黄色。胸鳍肉红色,基部黄色,腹鳍、臀鳍黄色。微带肉红,尾鳍金黄,边缘黑色。
生态特征:圆口铜鱼为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岩礁的深潭中活动。食性杂,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植物碎片、鱼卵、鱼苗等为食。其摄食活动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春、秋季摄食强烈,冬季减弱,昼夜均摄食,但白昼摄食率低于夜间。圆口铜鱼2-3龄性成熟,产卵场在长江上游重庆、四川屏山,并上至金沙江云南朵美一带。生殖季节一般在4月下旬至7月上句,以5-6月初较为集中。怀卵量1.3-4.03万粒,在具有卵石河底的急流滩处产漂流性卵,产出的卵迅速吸水膨胀并在顺水漂流过程中发育孵化。卵膜径一般为5.1-7.8毫米,卵周隙较家鱼大,卵膜较厚。水温在22-24℃时,受精卵经50-55小时即可孵出。
保护级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摄影:吴金明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
形态特征:体长,侧扁,尾柄高而粗壮。头侧扁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吻圆钝而短,口较大,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与颌分离,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吻须2对,口角须1对。眼很小,眼下缘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过眼后缘。眼下刺不分叉,长度大于眼径。鼻孔靠近眼前缘,前鼻孔呈管状,后鼻孔较大,前后鼻孔之间有1分离的皮褶。鳃孔较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上方连接。背鳍和臀鳍均短小,没有硬刺;背鳍位于体的后半部;胸、腹鳍短,胸鳍基部具有1个长形的皮褶;尾鳍深叉状。鳞极细小。侧线完全。头部背面具有不规则的深褐色花纹,头部侧面及鳃盖部位为黄褐色,身体浅灰褐色。较小个体有6-7条很宽的深褐色横纹,大个体则呈不规则的斑纹。腹部为淡黄褐色。背鳍基部及靠边缘的地方,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背鳍带有黄褐色泽。胸鳍及腹鳍呈橙黄色,并有褐色斑点。臀鳍有2列褐色的斑纹;尾鳍浅黄褐色,有3-4条褐色条纹。
生态特征:长薄鳅喜栖于江河中上游江段,江边水流较缓处的石砾缝间,常集群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活动。江河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是一种凶猛肉食性鱼类,主要捕食小鱼,尤其是底层小型鱼类。长薄鳅的性腺结构雌、雄不同,雄性精巢成对,呈乳白色;雌性卵巢发育早期呈浅肉色,后期为青灰色或浅黄色。繁殖期4-7月,在水流湍急的江段产漂流性卵,受精卵随水漂流发育。
保护级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结语
摄影:Erika Nortemann/TNC
作为天然过滤器,湿地具有保护水源、净化生态、蓄水滞洪等作用,它通过捕获和处理包括磷、氮和沉积物在内的污染物,保护地下水和下游水域。湿地丰富的植被为鱼类和贝类提供了食物、住所、产卵和育婴区;迁徙水禽的越冬地;也是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庇护所。
湿地对维护区域内自然生态平衡、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人类生存发展发挥着积极的影响,而保护湿地也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惠及人类的现在与未来。
关于世界湿地日《湿地公约》是1971年2月2日签署的全球第一部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我国于1992年加入公约。1996年10月,《湿地公约》第19次常委会议决定,将2月2日确定为世界湿地日。每年的2月2日,在不同主题倡导下,各国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及社会团体都以各种方式举办科普宣教和纪念活动,宣传湿地的功能和价值,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本文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合作,感谢鱼类生态与资源保护学科组刘飞副研究员对本文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