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陈寅恪(Tschen Yin Koh)
国学大师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时,清华本科生录取时,有时候中文题就请陈寅恪先生出。有一年他出的作文题是《梦游清华园记》。
据说恰好钱伟长先生那年考取清华。钱先生用了45分钟写了450字的赋,获得了100分。以文史双百的成绩考取了清华文科。后改学理科。
钱伟长先生考取清华内容,见于央视《大家》,是钱先生口述,用来佐证先生原来是学文科的,文史双优。看来是个错误。以下是钱伟长先生的回忆节选。
1.钱伟长:在苏州中学求学的日子
有了苏州中学高中打下的基础,到考清华的时候就看出来了。陈寅恪对时任清华教授的四叔钱穆说起入学考试中的国文考试题,他和杨树达教授都主张出对对子的考题。他和杨树达在几种选择中,选中了孙行者,本来是针对胡适之的,但答卷中竟有学生答了祖冲之,他们认为祖冲之也不错,而且把这个学生写的《梦游清华园记》的考卷找了出来,是一篇很妙的赋。这篇文章他主张给100分。四叔钱穆一看很像是我的笔迹。隔了一个星期后,陈寅恪又公布了历史试卷,考题也是他出的,只有一个题,即要写出廿四史的全部书名、作者、卷数和注者,结果很多考生考得很差,只有一个考生考了个满分。后来查出来,这两个满分的考卷都是我的。《清华周刊》上也登出了《梦游清华园记》这篇赋。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应归功于在苏州中学所受的教育。
2.央视《大家》:著名力学家钱伟长
解说:1931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七房桥一个清贫的教师之家,但是他却有个十分著名的四叔,就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的钱穆。在钱伟长十六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之后他就一直跟随四叔生活,钱伟长受其耳濡目染,在十八岁那年的高考中,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园。
访谈——
记者:您还记得当时的语文题目是什么吗?您怎么答的吗?
钱伟长:语文题目叫做 《梦游清华园记》。
记者:《梦游清华园记》。
钱伟长:就是说你没到过北京清华的,你怎么晓得要考这个学校?你想象清华是怎么样的?我写了一篇赋,四百五十字,四十五分钟。他们那个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一个字也改不了。后来他给了一百分。
钱伟长:要不是我看到人家没办法写,我一个人,45分钟写了一篇赋,我自己很得意对不对?后来考历史也满分。
记者:那历史的题目是什么?
钱: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多少卷、解释人是谁?这样一个题目,我考了一百分,没有错。
一百年不到,历史就已走成这副样子……
《梦游清华园记》考
文/ 卞毓方
2001年2月18日,清华九十周年大庆前夕,季羡林先生满怀深情,写下了《清新俊逸清华园》一文,文章回顾了当年入学考试的作文题,他说:“清华出的是《梦游清华园记》。因为清华离城远,所以借了北大北河沿三院作考场,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到过清华园,仅仅凭借‘清华园’这三个字,让自己的幻想腾飞驰骋,写出了妙或不妙的文章。我的幻想能力自谓差堪自慰,大概分数不低,最终把我送进了清华园。”满怀深情回忆母校生活,入学的作文题是《梦游清华园记》。情深且不论,事真得论论。
笔者近来为季老立传,流年往事,自然以季老本人的叙述为准,因此,我在“金榜题名”一节,谈到他这次报考清华,写道:“清华的考题,允规允矩,唯国语作文题:《梦游清华园记》,却是做梦也梦不到的。清华僻居城外,考场设在城内,考生绝大多数(包括季羡林),都无缘一睹她的芳容,所以只能自作多情,向壁虚构。季羡林熟知古文,又从稗官野史培植了想像,他紧扣‘水木清华’,托辞于梦,寄感于景,虚实交融,才情并茂,倒也‘差堪自慰’,顺利完卷。”为人立传,先照传主说的写。
书稿前半部写得,为审慎起见,先把第一、第二章,交季老过目。季老阅后,认为:材料翔实,逻辑严密,绝无虚构、杜撰,有关推理、发挥,也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经得起反复推敲,别人难以驳倒,云云。稿子,先生一字未动,仅说关于他的清华几位恩师,应在陈寅恪、朱光潜、吴宓、叶公超之外,再补上郑振铎一笔,这样就比较符合历史的原貌。传主倒也认真,该添的添了。
纯粹是偶然,在尔后的一次探视中,我无意中发现,先生于我的文稿,在作文题《梦游清华园记》一语旁边,划了一个小小的“?”,委实很小,铅笔划的,不仔细就看不到。这“?”是什么意思?是慨叹人生如梦?那就应该用“!”。是嫌我发挥离谱?反复推敲,断定:没有,文章依据的都是先生的自述。当场心动了一下,想向先生请教,恰好有后客到,随即告辞,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发现疑问。可惜传主没能主动说明。
又一日,笔者走访文怀沙先生。落座、寒暄既毕,文老亲自操作,为我播放一段录像,以为是关于文老本人的,哪里,主人公是钱伟长,录像中,文老只是配角,拍的是2001年,他偕一位央视女记者前往上海大学采访。我于是知道,钱老生于1913年,小季老两岁,1931年进清华,低季老一级。让我吃惊的是,说到那年考清华,钱老竟然讲作文题也是《梦游清华园记》!钱老说得有根有据,他讲题目是陈寅恪出的,作文而外,还有个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这是一则很有名的掌故,我早就听说。钱老强调,陈寅恪对胡适之那一类新派人物颇为不屑,所以他这个对子,下联的答案就是“胡适之”。钱老说,他一下子就猜中了,但他经过思考,放弃了“胡适之”,而改成更为贴切的“祖冲之”。结果,他的解答受到主考官,尤其是陈寅恪本人的激赏,国文得了100分。又有名人说当年考清华的作文题是《梦游清华园记》。
钱老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的回忆,决不会是信口开河。当然,季老也是以作风严谨、一丝不苟著称于世,他的回忆,同样具有坚实的可靠性。但是,一个是1930届的,一个是1931届的,清华大学连续两年的作文试题,不可能一模一样,钱老与季老,二老之中,必有一错,这会是谁呢?两届学生入学的作文题不会相同。自然生疑。
蓦地想起先生划在我稿件上的那个“?”,想必先生已有所省察。因此,9月18号上午,我在与季羡林先生交谈中,瞅空把这疑团托出。先生以指弹额,面露苦笑,说:“老有人讲我记性好,这是客套,恭维人的。我自己知道,人老了,记性只会越来越差,这是自然规律。写作《清新俊逸清华园》时,脑子一闪,冒出个‘梦游’的题目,本能地,我把它当作了入学考试的作文题,并且不寻思则已,越寻思越像。那题目印象太深了,像刀劈斧砍,不由不信。后来看你的稿子,又看到这题目,一愣,似乎有点不对头。然而,错在哪里?异在何处?思维兀地中断,只剩下一片空白,无论如何也接不上。跟李老师说过,她现在也顾不上。唉,老了就是老了,记忆不管用啦。这事要发生在家里,我会动手核实,如今住在医院,查什么都不方便,既然你发现了疑问,你就帮我把它弄清楚。”活人的“记忆”可靠性令人置疑。
当日下午,我便去了清华档案馆,查了半天,没有结果。经人指点,复去清华图书馆,启用电脑检索,查阅当年的《清华周刊》。还是查资料吧!死人不开口,但比活人客观。终于在1931年的某期上,查到《国立清华大学入学考试试题·民国十九年》。民国十九年,不正是1930年么。打开,第一门是“党议”(大概相当于政治吧),题目是:《孙先生民生史观与马克思唯物史观差异何在?》,其后便是国文,也就是作文题,两则:
一、《将来拟入何系,入该系之志愿如何?》
二、《新旧文学书中,任择一书加以批评》
至此,命题已水落石出,季先生笔下的《梦游清华园记》,肯定是张冠李戴,想必是这题目太有名,在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刻痕,以至年深日久,别的都淡漠了,消逝了,只剩它一题独存。季羡林记错了!
季先生是记错了,那么,钱伟长先生呢?这是后来的后来了,笔者几番去清华图书馆,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在1933年10月23日出版的那期《清华周刊》上,查到1931年、1932年的入学试题。
1931年的作文题是:1.本试场记;2.钓鱼;3.青年;4.大学生之责任。
附注:任作一题,文言白话均可。
1932年的国文题是:1.试对下列之对子:(甲)少小离家老大回;(乙)孙行者。2.梦游清华园记。附注:此题文言白话皆可,但文言不得过三百字,白话不得过五百字。
钱伟长也记错了!《梦游清华园记》是1932年的试题,轮不到他1931年的新生来作。笔者觉得,错固然是错,却是错得有趣:季羡林和钱伟长这样两位泰斗级的大师,同时滑倒在一篇《梦游清华园记》,这现象,还不值得世人,尤其是心理学家们认真玩味吗?错得端的有趣!这个“玩味”我以为不“玩”自明。我只想对作者说一声:谢谢!
【批读后感】
现在卞先生向我们展示的是这样一个事件:陈寅恪先生在1932年拟的一道作文题,居然有1930年、1931年入学的人在回忆中称入学时就“做”了这篇作文。一百年不到,历史就已走成这副样子。要是文化人不执著于真理,我们还会看得到信史吗?
【附录】季羡林《清新俊逸清华园》节选
清华园,简单淳朴的三个字;但却似乎具有极大的启示性,极深邃的内涵。谁见了会不油然从内心深处漾起一缕诗情画意呢?人们眼前晃动的一定会是水木明瑟,花草葳蕤,宛如人间的桃源,天上的净土。
记得在七十一年前,在1930年夏天,我从山东到北京来投考大学。当时我年少气盛,不知天高地厚,幼稚到可爱的程度,别的同学都报六七个大学,我却只报了清华和北大。这是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一直到今天,八九十年来,始终是千千万万青年学子向往的地方。当年我的狂妄居然得逞,两所大学都录取了我。我为了梦想留洋镀金,终于选中了清华,成了清华的学生,校友。我生平值得骄傲的事情不多,这是其中之一。
闲话少说,我想讲的是当年入学考试的国文作文题目。清华出的是“梦游清华园记”。因为清华离城远,所以借了北大北河沿三院作考场,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到过清华园,仅仅凭借“清华园”这三个字,让自己的幻想腾飞驰骋,写出了妙或不妙的文章。我的幻想能力自谓差堪自慰,大概分数不低,最终把我送进了清华园。在这里,我还想顺便补充几句:那一年,北大出的国文作文题是“何谓科学方法,试分析详论之”。两校对照,差别昭然。去年,我曾根据我在清华四年,在北大五十六年的观察与反思,写了一篇谈两校校格不同的文章,我认为北大是深厚凝重,清华是清新俊逸。例证当然是很多的。仅仅从上面谈到的入学考试国文题目上不也就能参透其中的消息吗?
……
2001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