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时用来转运的船只有六艘,装不了全部书籍,馆员们不得不做出取舍,只能把古籍、方志、地方文献,共计362箱7万多册搬上了船。
战乱危局,前途未卜,他们沿着漓江顺流而下,先是在昭平县富裕乡一所小学里暂时寄放了一段时间,不久后,又把图书转移到了更为偏僻的裕礼村。
在日渐紧张的局势中,他们逐渐和政府失去联系,资金断了,生活陷入困境,许多馆员吃不饱穿不暖。
馆长黄远智为了换来救命的粮食,把家里最值钱的座钟卖掉了;
馆员杨均荣因无力抚养儿女,把女儿嫁给了当地农民做媳妇;
更有甚者,黄远智的母亲和馆员马安寿的母亲,也因长期颠簸流离,贫病交加,长眠在了护书途中。
这是一趟血泪之旅,但却是守护中华文明之火的大义之行。
“守藏之责,重于守土。”无论多么艰难,这群守护中华文脉的桂林人从未放弃,他们坚信,只要生命在,就能护好书。
为了生存,这群读书人学着做起了小生意,宰牛卖肉,修鞋补衣,艰难地挨到了抗战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