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个乔家大院。到了山西,不去看看,会留遗憾。
有此念头,源于余秋雨的一篇文章,张艺谋的一部电影。
文章叫《抱愧山西》,电影叫《大红灯笼高高挂》。
人哪,有时真也奇怪。明明知道早在余秋雨写《抱愧山西》之前,便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乔家大院在,也明明知道《大红灯笼高高挂》不过是一虚构故事。但偏偏就要在别人写了书拍了电影之后,才产生这么一种前往观瞻的冲动,才会有此一行。
文学和电影之功,于此可见一斑。
闲话休叙,且说那日到山西出差,忙里偷闲,驱车前往太原以西(抑或是以东?)数十公里外乔家大院。车行一路,满目黄土,一进大院,第一感觉是惊奇。好家伙!在这山重水隔、闭塞偏远的茫茫黄土地,竟会出现这么一幢,唔,不对,应该是一群,豪华气派、雕梁画栋的大院,这么一整片的精美建筑群!你真有些怀疑是不是哪里搞错了,是不是有谁和你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是的,按常规,这是不可思议的。仿佛茫茫大漠,突然现现出一座水波粼粼的仙山琼阁,仿佛一群灰朴朴的小土鸡中,突然降临一只高大俊俏的丹顶鹤!
然而,这是实实在在的事实,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
“乔家大院共有6幢大院,20幢小院,313间房屋,占地8724平方米……”听着解说员小姑娘的解说,你再抬起头来,左右仰望前后环顾这全由青砖细细砌成的古老宅院,你会深深体味到什么叫历史的久远、岁月的沧桑。你的心里,会因这久远和沧桑,涌起一股淡淡的惆怅。
历史,仿佛一下和你贴得很近很近。
你甚至闻到一种明清老檀木家具的特殊气息。
走进一座座宅院,参观者脑海里,不由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画图:
乔家第一代创业者,正赤着胳膊、光着脚,在包头街头踟蹰徘徊……
小试身手,他开起了铁匠铺、烧饼摊,炉火熊熊……
杂货铺、茶叶店,生意兴隆……
钱庄、票号、当铺、粮行,财源滚滚……
当生意兴隆财源滚滚的创业者重新回到他那黄土漫漫的老家后,可以想见,他是多么自豪,多么兴奋!只要拿出自己巨大资财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他便可以建立起一个足以使整个庄子、整个县城乃至整个山西、整个中国都羡慕的豪华宅院!啊哈,我回来了,当年被人瞧不起的穷光蛋,回来了!回来了!!
于是,黄土地上最气派最严整最豪华的大宅院出现了!中国土木建筑史上最精致最讲究造形最独特的青砖建筑群出现了!乔家的一代创业者以自己的卓绝努力,用金钱这支大笔,书写了他的辉煌,寄托他的最大享受和最高理想──在那样一个时代,对于那样一个从黄土地走出来的农家子弟,这也确乎是他所能想象到最好的证明自己价值的手段和办法了。
即使积攒下更多的财富,你又还能做些什么呢?
弱水三千,日取一瓢。广厦万幢,夜卧一席。
如此而已。仅此而已。
参观至此,人们总会产生一个疑问,显赫一时的乔家,以及同样显赫同样富有的山西渠家、曹家、李家,为什么后来纷纷衰落了呢?这些大院的主人们,为什么全都销声匿迹了呢?
此一疑问,余秋雨及晋商研究者们,都已作过深入分析。要说原因,不外有二:一是主观的因循守旧、目光短浅;二是客观的战争频仍、政局动乱。不管如何分析,无论怎么追问,这些豪华宅院的主人们,终于都一个一个地渐次消失了,不可避免地消失了,空余一座座大院,寂寂无声,空空荡荡,任人凭吊,任人感慨。
我不由追问,乔家大院的主人们,能够不消失吗?
恐怕不能。
在历史长河中,再伟大的人物,再辉煌的业绩,最终,难道不都是要归于消失、归于沉寂,以至消失得几乎不留踪影吗?
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我们过去的历史,是一段漫漫的漆黑的星空;我们今后的历史,也是一段漫漫的漆黑的星空。能在这星空中留下痕迹的东西,实在不多。
是的,冷静想想,乔家的创业者们,虽然也已消失,但他们毕竟给历史留下了这座精美的大院,以及足以骄人的晋商奋斗史。中华大地,有多少先辈后辈比他们“级别”更高,金钱更多,地位更显赫,更加飞黄腾达,可又在历史的夜空中留下了什么呢?
参观乔家大院,可以悟出一些人生哲理,让你细细品味,慢慢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