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1280买一送一靠谱吗,在张家界报团1198买一送一

首页 > 旅游 > 作者:YD1662024-11-15 07:03:47

近年来,小团游受到不少消费者关注,在此趋势下,一些博主、网红开始在网上“种草”、组团。然而,组团成功后却将游客转包给他人,承诺的小团变成几十人的大团,服务更是大打折扣。

“小包团”旅游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旅游模式,由朋友和家人独立包车定制旅游,因其自由方便,受到热捧。不少游客参加“小包团”后,被层层“转包”,旅游过程中不断“踩坑”,扫兴又折腾。

小团游价格远高于大团游

近年来,随着追求个性化、深度游的80后、90后成为旅游主力军,小团游产品需求越来越大。

记者在多个旅游平台上看到,各种小团游产品非常丰富,这些团多数要求3人即可成团。北京自由国旅专营店的客服介绍:“现在选择小团游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私家团、定制团,可以根据你的需求安排景点、住宿、出行时间。”

记者调查发现,小团游的价格要远高于大团游。同样是北京5天4晚游,大团游需要500多元,而私家团、定制团的价格则从一两千元到一万多元不等。

有数据显示,2024年元旦假期定制游订单同比2023年增长290%,相较2019年元旦增长25%;定制游平均一张订单约1.67万元,人均约3200元,同比上涨12%。

无论是大团游还是小团游,两者本质上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由于消费需求的不同,导致旅游模式的差异。中央文化和旅游干部学院副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孙佳山说:“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文化娱乐消费诉求更强调个性化。未来随着旅游市场持续回暖,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适应新需求的高品质旅游将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接了定金转包给“黑导游”

小团游逐渐兴起后,一些博主、网红也抓住时机推出了各种小团游“种草”笔记和视频,同时推出了承接小团游的服务。但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博主、网红把力气都花在了“种草”上,却将旅游服务转包,使得不少“拔草”的消费者权益受损。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篇名为“云南旅行攻略”的笔记引来众多网友围观,笔记里写道:“云南小团旅游只花1000多元,这件事我是可以解释的……”其中还列出了出游的多个亮点,如“24小时管家式接机服务,天天发团”“全程精选豪华舒适酒店”“行程中所到景点大门票全含”等。博主还特意在帖子的结尾写上了“如有需求私信我”。

记者发现社交平台上的“种草”文章多数会注明“微信详聊”,有的甚至放上了微信群聊的链接。旅行博主沐沐透露,一些自称旅游达人的博主发布的精心拍摄、编辑的旅游小视频和文章,并非自己的真实旅游经历,而是旅游中介制作的吸引粉丝的内容。这些中介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粉丝后,就开始以分享美景趣闻为名义销售旅游产品。他们接受定金后,往往将游客转卖给各地旅行社甚至“黑导游”。这些旅游中介会要求消费者从平台转到微信交易,这样就能脱离平台的监管,后期消费者维权时他们也可以逃避责任。

记者询问多家正规旅行社后得知,旅行社也会在社交平台上发一些介绍旅游产品的帖子,但所有的合同签约、付款都会在官方小程序或APP里进行,绝对不会用微信私人转款。

一些以小团游名义打着旗号的“小包团”,在游客签订合同后,会将部分或全部游客转包。而转包后,游客通常会遭遇服务缩水,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小包团”形成产业链

提起前阵子出游感受,来自广州的蔡女士愤怒又无奈,本想着出来放松,跟别人拼了个“小包团”,没想到吃了哑巴亏:“没啥服务不说,关键是司机还让你消费,你不消费,他敢把你丢到荒郊野地。”

记者发现,目前“小包团”旅游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

一是网络引流签单。一些旅游中介公司在热门网络平台上发布软文,以游客口吻推荐各种导游带领的“自由行”,再由专门的客服人员跟咨询的游客沟通,接单后收取一定订金,将游客资源转手至第二环节。

二是旅行社地接分包。文旅执法部门调研了解到,旅游中介公司将接单的游客分包给各地旅行社,游客到达后,由旅行社地接,签订旅游合同等。之前游客交纳的订金多属于中介公司引流佣金。

三是派车出行陪游。业内人士介绍,签订合同之后,“小包团”游客走向有两种:少部分游客由旅行社自己接单,安排自有车辆陪游(少量车辆有营运资格);大部分游客则被旅行社再次转包,将单甩给没有营运资格的“黑车”司机,游客旅游中的车辆、导游和购票等服务,由这些“黑车”司机提供。有司机表示,在一些拼车群里,“买卖”游客资源的现象也很普遍,“10个游客,8个出现在群里”。

张家界1280买一送一靠谱吗,在张家界报团1198买一送一(1)

如今,私人定制游渐渐风行。制图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

案例

15人封顶小团

变成50人大团

消费者何瑞家住河南,他在某社交平台看到一篇旅游“种草”文章,就在微信里报了5天4晚的北京游。

当带队导游到酒店接他时,他发现当初介绍的15人封顶小团变成了50人的大团。他向导游提出疑问,导游表示,他接的是几个“外包”团合并后的大团,只负责带队,有问题找下单机构解决。当他要维权时却发现,当时转款的微信联系人已经把他拉黑,介绍旅游的“种草”文章也不见了踪影。

消费者莫女士通过一家短视频平台参加了一个北京游的小团,但一直没签电子合同。商家表示为了维护消费者权益,需要在北京当面签合同。来到北京后,莫女士发现合同中写着“实际行程安排以导游为准”,这让她预感不妙。

果然,当初直播间宣传的入住“三环内酒店”变成了五环外的酒店;合同行程中原定的参观清华大学,被导游一句“还没开放”直接跳过;原定的参观故宫因为没抢到票,也没去成。经过几次投诉,平台介入后,商家表示给她100多元的赔偿。

交钱给A公司

合同却签到了B公司

家住江苏丹阳的消费者李明(化名)在张家界旅游时也遭遇了转包“糟心事”。

2023年11月初,李明在抖音刷直播时,看到主播主推的张家界精品游。行程安排颇让他心动:第一天,杨家界,袁家寨,黄石寨森林公园;第二天,天门山景区;第三天,芙蓉镇;第四天,凤凰古镇。于是,李明在主播的页面下留了电话。

后来,导游灵灵(化名)联系他并加微信沟通。灵灵发来“张家界A旅行社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图片,并热情地介绍:现在预订只要1280元,买一送一,“五天四晚整个行程上的门票、用餐、住宿、用车、导游、旅行社责任险、24小时的接送站服务等等都包含在内了。”李明看行程上没有购物,还有芙蓉镇等网红打卡点。他便交了100元定金。对方发来一张盖着“张家界A旅行社有限公司”章的收据图片。

李明到大张家界后,按照之前跟灵灵的约定,当日中午,有司机把李明夫妇从机场接到宾馆。刘天(化名)接待了他们,办理入住手续。刘天告诉李明夫妇,只有一个购物。不过有些地方要交索道费,还有当地风土人情的表演等等,每人需要再补交一些钱。李明爽快地答应了,并一起支付了2796元。支付凭证上的收款商户是“张家界A旅行社有限公司”。

李明介绍,当时刘天表示要跟李明夫妇签个电子合同。三天后,他打开电子合同才发现,跟他签约的公司不是“张家界A旅行社有限公司”,而是“湖南B旅行社有限公司”。

这三天的行程让李明颇为窝火。关于购物,电子合同中只规定了一个2小时的项目,但11月20日,导游从早上7点半到中午10点带他们到玉石点,采取1个导购盯一个家庭的促销方式。李明夫妇想去的芙蓉镇,整个行程中也没有。为了不影响出游的心情,李明夫妇结束了跟团游,选择自由行,并在旅游结束后进行投诉。

李明表示,合同上在隐蔽的地方写着“两店一超”。他在后来投诉时才被告知:“两店一超”,就是两个购物店和一个购物超市。

江苏省消保委人士表示,消费者给一家旅行社付钱,但合同签约方却是另一家旅行社。这种现象属于旅游行业的“潜规则”,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但一般不会以合同形式明示消费者,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隐患

安全隐患大、旅游纠纷多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一些热门旅游线路约有七八成游客为“小包团”,但“小包团”存在安全隐患大、旅游纠纷多等问题。

一方面,大多“小包团”出行车没有营运资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一家旅行社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当地旅游线路上7座以下的车辆基本都是没有营运资质的“黑车”,这一点得到多位当地司机和文旅管理部门的证实。“司机一天要开几百公里车,还要负责购票取票等,疲劳度比较高。”一位业内人士说,一旦出了问题,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小包团”层层分包“剥皮”,导致旅游质量下降,纠纷大量存在。一名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干部说,网络客服为了接单什么都承诺,线下旅行社接到单之后签完合同,再低价将游客甩给良莠不齐的车辆司机负责。“对接的、签合同的、派车的、服务的分属不同环节,到了下一环前面的就不管了,出了问题往往连人都找不到。”

某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2023年接到数十条关于一家国际旅行社的投诉,其中有部分甚至是别的省份旅行社冒充其签订合同导致的纠纷。

有执法部门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各家旅行社都在旅游中介公司的流量池里,互相扯皮但都不好拆穿,相关部门查处类似案件时,多因证据不全,难以立案。

【难题】

公司难追踪、黑车难监管、纠纷难处理

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小包团”乱象治理存在三方面难题。

一是网络公司难追踪。有文旅执法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因二维码收款名称可更改,客服人员展示的收款码虽然看似是一些旅行社,但经常为冒充。执法部门之前曾试图联系第三方支付机构,调查这些账户走向,但因难以提供相关手续而作罢。当游客问及客服人员的单位,对方一般只承认自己是旅行社人员,对于网上带有其电话的软文则称“游客主动发的,自己并不知情”。

二是“黑车”难监管。对于游客单向租车,旅游部门无权监管,而旅行社提供车辆后,也只能监管是否提供了合理服务。车辆行驶中,由交通运管部门监管,交通部门一方面查到的车辆有限,有些司机和游客约定碰到查车就说是家人;另一方面,查得太厉害易造成堵车,影响出行顺畅。一些工作人员表示,对于车辆监管,如果没有发生纠纷,游客不投诉基本上查不到。

三是纠纷难处理。旅游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新手段、新业务、新形式越来越多,监管存在滞后情况,“我们的抓手少又不能越权,有时候干看着没办法”。对旅行社的监管手段多是罚款、协调、督促退款。事实上,旅行社不退也没办法,游客只能走司法程序,但是出来旅游打场官司并不现实。一般重大行政处罚如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等,需出现如游客群体滞留、发生大的事故等才能达到处罚标准。

治理

加大对平台监管力度

游客也应寻靠谱旅行社

监管部门、从业者等受访人员表示,消除“小包团”乱象,促进旅游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一是把“流量口”管好。受访者建议,首先需要治理网络虚假广告、推广乱象,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挤出“假软文、真广告”中的水分。

二是健全法律监管体系。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鹏表示,“小包团”一方面牵扯旅行社的利益,一方面牵扯司机的利益,但事实上养活了许多司机。旅游“黑车”野蛮发展,说明存在市场需求,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尽快出台相关监管规定,加大规范力度,避免将其管死的同时,把其中明显存在的问题隐患筛掉,增加对游客的必要保障。

三是游客应提高风险意识。一些看似是普通网友的分享,实则大多是中介公司或旅行社的推广。游客应寻找靠谱的旅行社,与旅行社签订正规的电子合同,采取向旅行社公户转账方式付款,哪怕出了纠纷,后期处理起码能找到人。

整合:易福红

来源:新华社 中国消费者导报 半月谈 扬子晚报 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