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开埠简图(1905年)
而说起“济南”的由来,就必然会提到一条河——济水。《尔雅》曰:“江、河、淮、济为四渎”,济即济水,济南即因在济水之南而得名。济水在唐代时上游湮没,当时的人为了区别黄河、济水,将山东境内的济水改称清河。到了宋代,山东的伪“大齐皇帝”刘豫,为了把寿光羊口盐场的盐运到济南,大致沿着历城济水故道挑挖疏浚,并在华山下筑堰,使源于济南各泉的泺水注入,打通了济南入海的水上通道。因为此前已有大清河,刘豫把这条河流取名小清河。
威海卫首任行政官骆克哈特的船队在小清河(1903年)
小清河通航后,渤海的海盐源源不断地运到济南黄台码头,黄台成为山东省内地最大的海盐集散地。小清河在最为繁忙的清末民初时期,自下游往上游运送食盐、粮油和水产,自上游往下游运送日用百货、建筑材料,沿线大小码头林立,尤其是黄台码头上物流人流无数,繁盛至极。胶济铁路建成后,次年又修建了港口专用线,实现了小清河与铁路的联运。从此海盐等物资可以通过铁路便捷地运往全国各地。小清河也因此被称为“小盐河”、“盐运河”。
小清河旧貌(上世纪30年代)
食盐虽然只是一种调味料,人们却是不可一日或缺,人类饮食习俗甚至人类历史的发展都与之息息相关。并且小清河不仅仅是运来了食盐,更重要的是,还使得胶东海参、烟台苹果、莱阳梨、潍坊萝卜、章丘烤肉和大葱、莱芜生姜等等各种食材的流通变得更加顺畅便捷,这为济南菜乃至鲁菜大系的最终定型奠定了重要基础。
泺口码头远眺(1910年)
其实,相比起小清河和黄台码头,济南境内历史更早、更富盛名的码头还有一个,那就是黄河边上的泺口。泺口在济南北部,是泺水汇入济水的地方,刘鹗在《老残游记》里曾经将“泺口”写作“雒口”,古时“洛水”也有人写做“雒水”,“雒”、“洛”可以通用,所以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也有人把“泺口”写作“洛口”。古济水变成了大清河后,泺口占据着泺水、清河两河交汇的有利地势,明朝时就已经是繁华的码头,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夺大清河入海,泺口更是成为黄河巨镇,航运下通大海,上及鲁南、河南、山西,济南及省内各地的食盐、木材、药材、毛皮等等货物都由泺口转运、集散。一时之间,泺口富商巨贾云集,商铺酒楼林立,人称“小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