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 电视剧《东北一家人》
听完这话,有人先乐后悲,这精妙比喻说透了生活的委屈。
而这些话,都得益于东北人独有的生活经历。
所以,来自黑土地的快乐,是消解生活的乐。
四百年前,明清皇帝最喜欢把十恶不赦的罪人发配到“宁古塔”。
这个听上去会冷死会饿死的地方,让看清宫剧的观众害怕的地方,就是东北吉林。
那时,东北叫关外。黑土地还没开荒,没有大米没有油田,只是一片蛮荒之地。
没有汉人敢进入,皇帝也不许汉人进入。
那时的东北人,早已见尽了萧条。
清末,隔壁的俄国侵略东北。
皇帝正式允许汉人进入东北,一是守地,二是开荒,这次迁徙叫闯关东。
在闯关东中,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汉人,一起开辟白山黑水。
那时的东北人,开始有人唠嗑,有人并肩作战,有了希望。
图片来源 | 电视剧《闯关东》
可磕还没唠热,一系列的战争,让刚有点起色的东北,更萧条了。
60年代,东北发现大庆油田,一大批工厂在黑土地拔地而起,黑土地大量开荒,繁荣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建了起来。
原本的蛮荒之地,成了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也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那时的东北人重燃希望,吃喝不愁。
每天下午,工厂里的水龙头都会哗啦啦流出橘子汽水。
他们眼里,是前途一片光明,是未来生活无忧。
可短短三十年,那座名为前途的大厦轰然倒塌。
很多人下岗了,成了自己口中的“失败者”,开始卖起小烧烤和烤冷面。
寒冷-萧条-希望-萧条,来自白山黑水的这群人,于冰天雪地里找希望,于萧条里消解生活。
从东北小品、二人转、电影、文学里,你能从笑中读到:
东北人比谁都珍惜温暖的生活,比谁都能从萧条中找快乐。
正如赵本山在小品《相亲》里所说的:
“生活就像一杯二锅头,酸甜苦辣别犯愁,往下咽吧。”
所以,他们的快乐,消解意义,消解矫情,消解高大上,乐得实在,乐得接地气。
在电影《钢的琴》里,东北下岗钢铁厂工人组建了一支乐队,领头的陈桂林为了女儿的音乐梦,在破旧的厂房利用破铜烂铁手工打造一架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