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鱼最正宗做法王刚,糖醋五柳鱼正宗做法

首页 > 美食 > 作者:YD1662022-11-25 01:16:04

公元1056年春天,20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离开家乡眉州,穿剑阁,越秦岭,前往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年,担任礼部考试主考官的是名满天下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当他看了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不禁大加赞赏:“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谦逊地表示自己可以退出文坛了,以便让这个年轻人出人头地,并预言苏轼“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在那个“五十少进士”的年代,年轻的苏轼和苏辙一同中了进士,实属罕见。而在等级和难度都要高于科举的制科考试中,苏家两兄弟再次脱颖而出,令宋仁宗喜出望外,他兴奋地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儿子如此优秀,父亲也不逊色。生于名门的苏洵也是文坛巨匠,他虽大器晚成,“二十七始发愤”,亦写得一手 “博辩宏伟”“精深有味”的好文章。

苏门三父子,占据“唐宋八大家”之三席,让人不得不好奇:是什么样的山水、家风,滋养出这样才华横溢、超群拔俗的父与子?

五柳鱼最正宗做法王刚,糖醋五柳鱼正宗做法(1)

眉州苏家:一门父子三词客

眉山建置始于南齐建武三年(公元496年),古称眉州。唐《通义志》云:“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它地处岷江畔,邻近峨眉山,山川风物,钟灵毓秀。如今穿行在眉山市区,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充满书卷味的街名,无不彰显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东坡湖滨高高耸立的远景楼,建成于2004年,青瓦白檐,庄重古朴,其主楼高13层,两侧名曰“超然阁”“醉月阁”的副楼,也有5层之高,是目前全国最高大的仿古建筑群之一。历史上,远景楼最早是北宋眉州知州黎希声主持修建的,始建于公元1078年,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多次重建又屡屡被损毁。

当年,黎希声特邀在外宦游的苏轼为家乡这座楼作《眉州远景楼记》。苏轼在文中写道:“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可见,眉州人自古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

五柳鱼最正宗做法王刚,糖醋五柳鱼正宗做法(2)

三苏祠楹联。

眉山的读书人多,历史上取得大成就的人也多。如东汉的杨涣,开凿了全世界第一条人工隧道;三国两晋时期的文学家李密,以一曲《陈情表》感动天下;唐代僧人可朋,出口成章,留下诗篇无数,才情堪比李白……宋代的眉山,是当时全国雕版印刷书籍的三大中心之一。这里还有“建于唐之开元,毁于五代前蜀,重建于宋”的孙氏书楼,是当时藏书最多、历史最悠久的私家图书馆。据统计,两宋年间,眉山共有886人考取进士,史称“八百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

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三苏”的耀世登场创造了极佳的外部环境。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北宋眉州最为繁华的一条“商业街”——纱縠行。今天三苏祠的前身,就是苏母程夫人在纱縠行租下的一间用以经营丝布生意的宅子。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眉州苏家的历史脉络——

据说眉州苏家的先祖名为苏味道,河北栾城人,在唐武则天时官至宰相,留下过一些著名的诗作。神龙政变时,苏味道被贬为眉州刺史,后迁益州(今成都),他的一个儿子定居于眉山,便是眉州苏家之始。

宋代眉州有三大家族:程家、石家、苏家。苏轼的曾祖父苏杲,善于生产经营,但从不聚敛财富,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乐善好施,做了好事从不张扬。苏轼的爷爷苏序为人仗义,有一年饥荒席卷眉山,他立即拿出存粮无偿救济饥民,颇受乡民们称赞。苏序爱读书,一生写了上千首诗,苏洵评价他的诗,虽不工整,但深求其表里洞然,豁达明快。

五柳鱼最正宗做法王刚,糖醋五柳鱼正宗做法(3)

三苏祠披风榭。

苏序非常重视儿孙辈的学习,购置了大量书籍,他说:“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苏轼曾言自己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环境中。苏轼的两个伯父都十分喜爱读书,二伯父苏涣于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考得进士及第。据记载,在宋初数十年间,眉山只有孙堪举进士,但未显而亡。苏涣此次进士及第,将要成为朝廷命官,对乡里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皆以苏家为榜样,劝子孙读书,一时州县学风盛行。

苏轼的父亲苏洵,年少时不好学,喜游历四方,直到27岁才幡然悔悟,开始发愤读书。故而到苏轼、苏辙两兄弟读书之时,三苏父子常常一起读书、一起讨论。而苏母程夫人,出生于眉州望族程家,父亲为大理寺丞程文应,祖父为摄录参军程仁霸。她自幼熟读诗书,性情慈仁。更难能可贵的是,虽出自富贵人家,程夫人在苏洵尚未挑起当家之责时,为了养家,毅然把自己的嫁妆、首饰都卖了,在纱縠行租了铺面,经营布匹生意。同时,程夫人教子有方,重视言传身教。苏辙《坟院记》说,程夫人“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知其治乱得失之故”,可谓品位超群。

一切皆有迹可循。是眉州重文崇礼的风尚,是苏家世代诗书的传承,哺育滋长了“三苏”的才情与风骨,让世人得以领略这“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卓然风采。

大起大落:旷世无双苏东坡

“三苏”在文学上都有很高造诣,尤其是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秋的巅峰人物,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极高成就。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不仅如此,苏轼在政治上,也怀着一腔拳拳报国之心。然而,他的直率、倔强与狂放,为日后的仕途带来了异乎寻常的坎坷波折。

进士及第之后,在欧阳修的赏识之下,苏轼声名大噪,不料此时传来母亲病故的噩耗,遂与苏辙一道随父回乡奔丧,直到三年守丧期满,父子三人才再度同行赴京。

公元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一二等皆虚设,实际最高等级为第三等,在苏轼之前尚无人获取第三等),为“百年第一”。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为选拔非常人才而特设的一种考试,制科出身,荣耀加倍于进士及第。由此,苏轼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今陕西凤翔)签判的官职。

怀着“致君尧舜”的崇高信念,25岁的苏轼带着妻子王弗和尚在襁褓中的长子苏迈,抵达凤翔任所。一路所见,皆是民不聊生的破败景象,他写下“谁怜屋破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的诗句,立志要做一些有益百姓的事情。在凤翔任职的三年,苏轼关心农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忧同喜。

公元1065年,苏轼解任还朝,参加馆阁考试,又以最高的“三等”入选,授直史馆(编修国史机关的官员),得以饱览宫中收藏的各种珍本图书、名人手迹和传世名画。仅仅数月之后,不幸突然降临,夫人王弗病逝。苏轼悲恸不已,即便在十年之后,他还在梦见王弗的那个夜晚,提笔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字里行间都是深情。公元1066年,父亲苏洵也与世长辞,苏轼与苏辙扶柩还乡,依礼制守孝。

公元1068年,守丧期满,兄弟俩第三次前往京师,还朝复官。苏轼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这一回,与他同行的还有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她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陪伴苏轼经历了他人生起伏最大的25年。

当时,年方二十的宋神宗,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深感屈辱,决心锐意求治。他启用王安石为副宰相,颁布和实行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新法,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由于过于激进,变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一大批元老重臣的极力反对,苏轼也坚定地站在了反变法派一边。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场合,苏轼不断发表意见,非议新法,与变法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令原本十分欣赏他的宋神宗产生不悦之感。

公元1071年,苏轼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妙好诗,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后来,他先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在地方任职时,他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这期间,他进一步了解到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于是写了大量诗文予以批评和讽谏。

上任湖州知州才3个月,43岁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苏轼被指控在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之意。

“乌台诗案”给苏轼以沉重打击,也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湖北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低微的职位,苏轼一度变得心灰意冷。郁闷之中,他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面对汹涌波涛,追忆三国英雄,激发了他内心的豪情与力量,让他喊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从此,《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奠定了他在文坛不可撼动的地位。

在黄州期间,由于收入微薄、生活艰难,为帮补生计,苏轼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犁田种菜,自号“东坡居士”,这就是“苏东坡”的由来。从庙堂之上,到田间地头,他在绝境中逐渐蜕变。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脍炙人口的《定风波》,作于苏轼到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他那不畏风雨、笑傲人生的豁达豪迈之情跃然而出。也是在谪居黄州的第三个年头,他写下《黄州寒食二首》,人称《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苏轼因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了重要一席。

五柳鱼最正宗做法王刚,糖醋五柳鱼正宗做法(4)

古纱縠行牌坊。

黄州之贬,有如炼狱,却也成就了一个全新的“苏东坡”。短短4年间,他写出众多经典之作,完成了思想和艺术的升华和飞跃,臻于超脱旷达之境界,从政治低谷走上了文坛巅峰。

公元1084年,苏轼收到朝廷诏令,“人才实难,不忍终弃”一行字,显示了皇上对他的眷顾。苏轼怀有深厚的“忠君爱国”思想,不因坎坷际遇而心怀怨恨。此后他先后在常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等地任职,并被调回朝廷任翰林学士承旨、兵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高官。

公元1089年,苏轼第二次到杭州时,遇旱灾和瘟疫。作为杭州太守,他想方设法筹粮救济饥民,办病坊收治有病的百姓。他还主持疏浚西湖,修筑了一条长堤。后人为怀念苏轼浚湖筑堤的政绩,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晚年的苏轼把自己平生的功业归于三个被贬的地方,似含辛酸怅然,却于自嘲中透露出笑看风雨的洒脱淡然。他的一生经历几起几落,晚年因新党执政曾被一贬再贬,从偏远的惠州到更加边远荒凉的儋州(今海南儋州)。

在惠州的两年多时间里,苏轼关心民生疾苦,揭露时政黑暗,多次劝说地方官吏为民办事,深受惠州百姓的爱戴,并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展现出他一贯的乐观豁达。在儋州,他办学堂,教民读书,人们一直把他看作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桥的名称流传至今。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轼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

千年回响:“东坡精神”代代相传

南宋大诗人陆游云游至眉州时,专程拜谒三苏祠,挥笔写下《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盛赞东坡故里:“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而今,漫步眉山城区,所到之处,无不令人联想到苏轼的一生:东坡大道、诗书路、文忠街、杭州路、苏堤路、黄州路、赤壁路、徐州路、儋州路……

大东街的老城门,是眉山标志性景观之一。据记载,“眉州古城,始建于唐。城有城墙,起于五代。”老城门一带的城墙“屡兴屡废,屡建屡圮”,历经千年风霜,幸运地被保存了下来,成为眉山厚重历史的见证。

在全市颇具影响力的“悦读东坡讲堂”,就设在老城门旁边的一幢楼里。“东坡先生是一个自信、光明、有趣的人,他学识渊博、文采飞扬,他那颗包容一切的心,以及那种‘笑对风雨且从容’的姿态,都值得更多人了解、学习。”眉山市东坡区政协委员王国平是知行·悦读坊的创始人,她告诉记者,悦读坊是一个综合性文化交流与全民阅读实践平台,希望在推进眉山“全民阅读”和推广传承“东坡文化”事业中有所建树。

自2015年起,“悦读东坡讲堂”已累计举办55场定点课堂活动,现场聆听人数超过10000人次。除了定点课堂,他们还开设流动课堂。从2019年10月走进眉师附小、苏祠中学开始,到2020年12月,共完成190场流动课堂活动,为更多孩子带去了有味、有趣的东坡文化知识讲座。

五柳鱼最正宗做法王刚,糖醋五柳鱼正宗做法(5)

五柳鱼最正宗做法王刚,糖醋五柳鱼正宗做法(6)

知行·悦读坊致力于推广传承“东坡文化”。

“东坡区是东坡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诗书城。我们有丰富的东坡文化,有独特的文化风情。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从娃娃抓起。”眉山市政协委员周江峰在去年提交的一份提案中,呼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出生于川剧世家的他,热心川剧事业,积极推动传统戏剧进校园,也尝试着把苏东坡的故事编入一些研学活动、戏歌及川剧演出中。他说:“作为一名眉山人,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跟身边朋友介绍苏东坡。”

苏东坡不仅是大文豪,也是美食家、生活家。他一生宦游天下,遍尝各地美食,创作的《老饕赋》《猪肉颂》余味悠长。据说,东坡肘子就是东坡先生创制的,他创造的烹鱼法多达50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坡五柳鱼”。而今,流传千年独具特色的“东坡味道”,成为独立于八大菜系之外,唯一以人名命名的菜系——东坡菜系。

“东坡肘子来了!”当一盘撒了绿葱花儿的油亮肘子被端上桌时,酱香四溢,数双筷子顿时一齐伸了过去……每天,在远景楼对门的“乡坝头农家风味”饭店,东坡肘子总是最受欢迎的一道菜。乡土厨师出身的曾开元,是东坡区政协委员,他在眉山城区经营了数家以“乡坝头”为品牌的特色饭店,精心推出东坡肘子、东坡鱼、开元镶碗、开泡圆子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菜品,深受食客喜爱。省政协委员、眉州东坡集团董事长王刚,更是把“眉州东坡”这块金字招牌擦得镫亮。他经营的眉州东坡酒楼被评为“中华餐饮名店”,创制的眉州东坡宴被评为“中国名宴”。

“我要唱支歌,唱给苏东坡。从小立大志,瑞莲吐新荷……”这首名叫《我爱苏东坡》的歌曲,不仅在眉山的学生间传唱,还成为全国东坡学校工作委员会会歌。歌词作者王晋川,曾经在眉山市文体局担任分管文化的副局长,虽已退休多年,如今作为市政协专家组成员,他依然在为这座城市的文化事业忙前忙后。“正在忙着做《少年苏东坡传奇》,预计今年国庆节前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播。”69岁的王晋川告诉记者,自己是这部52集动画剧的艺术顾问,也是编剧之一。

据了解,《少年苏东坡传奇》由眉山市东坡区携手功夫动漫共同打造,以苏东坡为城市IP进行动画制作,旨在将“东坡”打造成世界级人文超级IP。全剧选取苏东坡在眉州时期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和生活遗迹等材料为基础,以一个个生动有趣、充满智慧的小故事,展现少年苏东坡谦虚、乐观、热血、坚持的精神品质。

一个人,一座城。苏东坡对家乡的影响无所不在,穿越千年,久久回响。

【委员连线】

培育平台载体 推动“东坡文化”进校园

王国平(眉山市东坡区政协委员、眉山知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东坡文化”是东坡人的文化灵魂,是东坡区的文化之根和立城之本。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东坡文化”,是新时期推进“文化立市、文化强区”建设的内在需求,也是“东坡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要求。

校园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学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当前,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业繁重,校园阅读存在碎片化、片面化、应试化的特征。如何建立一个针对校园传承“东坡文化”的有效载体,切实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培育传承弘扬“东坡文化”的内在生命力,是“东坡文化”教育的目标所在。

在这方面,知行·悦读坊先行一步,联合东坡区“传承东坡文化”骨干讲师团打造了“悦读东坡讲堂”项目,每月面向市民成体系地宣讲“东坡文化”,不仅开设定点课堂,还把流动课堂开进了22所试点中小学,希望由此带动更多学校加入到积极传承弘扬“东坡文化”的队伍中来。

建议相关部门对持续开展“东坡文化”传播的优秀平台,给予政策性支持,积极引导现有项目载体创新、互补、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传承团队,创作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作品。同时,合理布局文化市场业态发展,将“东坡文化”进校园纳入整体规划,放在重要位置,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有质量、有保障地开展“东坡文化”的传播传承工作。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