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卖,简单到只是一张面皮、里面一团米饭的美食,但也可以精致到“内有乾坤”。为什么还要打上“上海”两个字?翻翻资料就会发现,它还真是一样地域不同而各异的美食。
比如粤菜点心里的烧卖,小巧透明的皮子里结结实实地包着猪肉馅或虾肉馅,蒸出来,皮和馅已经不分家了,这样,我就不大喜欢,不是不好吃,上海人说起来“吃起来闷牢”的感觉——在我心里的烧卖,永远是那份有韧劲儿的皮子里,包上酱油糯米、香菇、猪肉碎的“上海烧卖”。
01“边卖边烧”
内蒙古羊肉烧麦
烧麦,不仅做法不同,甚至写法也是各式各样:现在用的最多的其实是“烧麦”和“烧卖”两种,另外还有“稍麦”、“捎卖”、“稍美”、“干蒸”、“烧梅”、“肖米”、“鬼蓬頭”等等称呼——不管叫法如何,做法基本上都是以面皮带馅,上笼蒸熟的。
至于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各地有各地的版本。北方有一种说法:早年的烧卖都在茶馆出售,食客一边喝着茶、吃着糕点,一边就着吃热腾腾的烧卖,所以,“烧卖”又称“捎卖”,意思就是“捎带着卖”。
广东牛肉馅烧卖和干蒸烧卖
这种说法,有点像上海人说“下沙烧卖”的起源。
相传明嘉靖年间,倭寇屡屡*扰时为东海边境地区的下沙,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当朝派兵邑居下沙抗倭时,深受下沙百姓拥戴。
为了犒赏朝廷军队,老百姓便用精美的点心慰劳将士。由于平倭大军人多,乡人们和粉捏皮,剁肉拌馅,里面还加上了新笋,包起了馄饨不像馄饨,饺子不像饺子的点心,上笼蒸熟。
新出笼的美味点心,深得将士们喜爱,有人问这是什么,乡人颇为风趣地回答:“边烧边卖!”
“烧卖”由此得名。
02“精打细算”的上海烧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