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廊坊讯(张泰源 刘磊 焦国远文图)时间是食物的挚友,也是食物的死敌。为延长储存时间,人们开始使用腌制、风干、糟醉和烟熏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却意外地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的特殊味道。
1月15日,在文安县苏桥镇团结村,靳记熏鱼第四代传承人靳建旭像往常一样仔细品尝着今天制作出的第一批熏鱼。这熟悉的、鲜香的烟风味曾陪伴了每个靳家人的春夏秋冬。
苏公古迹难见 熏鱼流传洼淀
翻阅历史,苏桥的历史十分悠久。苏桥镇古称八姓庄,物产富饶,北靠大清河,南邻赵王新渠,位于九河下梢之地,自古即为繁华的水陆码头,属于“鱼米之乡”。由于水产丰富,勤劳质朴的大洼人在漫长的摸索中,发明了熏、蒸吃鱼的方法。如今,熏鱼的具体发明时间已无从查考,但这样一个令人垂涎三尺的民间故事却流传下来。
宋治平二年(乙巳)九月,时任文安主簿的大文豪苏洵来到八姓庄,他流连于苏桥的水乡美景,曾赋诗“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一丝吐出青烟细,半柱烧成玉筹粗。道士每占经次第,佳人惟验绣工夫。轩窗几席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来赞美此地美景。
苏洵还品尝了当地的美食——熏鱼,连连称赞其味道鲜美。此后,百姓为了纪念苏洵,在大清河上修建了一座桥,建了苏公祠,还把八姓庄改名为苏家桥。沧海桑田,一千年后,当年苏公留下古迹已踪迹难寻,但是苏桥熏鱼却在每一户农家的厨房里流传了下来。
创新传统 用心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