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氏鳇
提起淡水鱼类,大家印象中就是个体小,没有太大的鱼,但是这种鱼类能够刷新您的认知它就是——鲟鳇鱼。那么为什么叫它鲟鳇鱼呢?这要从清朝开始说起
从清朝顺治年间开始,每年都要向皇室贡献鲟鳇鱼鱼。尤以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为甚。
清朝制订贡献鲟鳇及采捕定例,不得违抗。
民间不准私捕鳇鱼,更不许吃鳇鱼,违者砍头。
捕捉鳇鱼时的巨大风险,皇帝对鳇鱼的重视,致使人们对鳇鱼产生了敬畏神秘心理。
捕到鳇鱼不敢带进室内,恐有神祟;用鳇鱼占卜,形成禁忌。
给皇帝进贡,康熙因此命名为鳇鱼。
民间老百姓中说此鱼“身为鱼中之皇,名之正称为鳇”。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它一直是贡鱼,只能由皇帝享用,称之为“鳇鱼贡”。
——节选自《城市晚报》
其实关于鲟鳇鱼的小故事或者“民间传说”有很多,但是无一例外名字是一样的,都是—鲟鳇鱼。
那么鲟鳇鱼有什么特殊呢?为什么关于它的传说有这么多?
鲟鳇鱼的历史远远比我们人类久远太多,我们的历史对于它来说,可以说是“九牛一毛”。
被捕捞的达氏鳇
世界上现存鲟鱼1目2科7属27种,由于自然环境改变、我国自然水域分布的鲟鱼有8种。
其中鲟科鳇属有两种,分别是欧洲鳇和达氏鳇。生活在我们国内的,达氏鳇也就是—鲟鳇鱼。
鲟鳇鱼,学名达氏鳇是鲟科、鳇属软骨鱼类。头尖、尾歪、体长,颜色黄褐,身上无鳞,而在背脊和两侧有5列菱形的骨板(硬鳞)。
达氏鳇口位于头的腹面,较大,似半月形,口前、吻的腹面有触须2对,中间的1对向前。
吻呈三角形,比较尖,左、右鳃膜相互连接,这是与鲟鱼的不同点,是鳇、鲟鱼的分类依据之一。
达氏鳇横切面呈圆形,鱼体被五行菱形骨板,幼体骨板有向后突出的尖棘,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体背部呈绿灰色或灰褐色,体侧呈淡黄色,腹部呈白色。达氏鳇形态与史氏鲟相似。
据报道,达氏鳇最大能长到5-6米,体重1千公斤以上,寿命超过50年
需要注意的是,鲟鳇鱼(达氏鳇)和中华鲟或者施氏鲟区别很大,这点不要搞混了。
最大的区别是,达氏鳇的嘴比较圆,中华鲟和施氏鲟的嘴尖。
鲟鱼家族的成员
平时在菜市场或者饭店吃到的一般是养殖的杂交鲟,但是劝大家一句,“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可以食用的鱼类很多,遵守法规,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二、达氏鲟的历史以及分布达氏鲟在地球的历史非常的长,久远到比人类的历史长的太多了。
1)、达氏鲟的历史
达氏鳇作为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过。
达氏鲟的外形1亿多年几乎没什么变化,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
真不明白它们的个体这么大是怎么度过“生物大灭绝”的,但是它们能够生长下来,肯定有它的理由。
2)、达氏鲟的分布范围
达氏鳇为淡水鱼类,从来不游入海里,产自黑龙江,属于全淡水鱼类,也就是终生在淡水中生存,不去海洋中洄游。
黑龙江的种群,只在黑龙江及鄂霍茨克海与日本海沿岸淡水水域中生存。
或者在黑龙江流域内的支流活动,冬季在深水越冬。
也就是说,它们的栖息地在黑龙江流域的我国、俄罗斯境内活动。
黑龙江省呼玛县至抚远县所产的达氏鳇,古时曾经是皇家的贡品。
达氏鳇因体大、寿命长是淡水鱼中最大的一种鱼类,素有“淡水鱼王”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