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溜尖面的制作方法,正宗山西流尖面做法

首页 > 美食 > 作者:YD1662023-04-15 13:49:31

文/王钦

太原溜尖面的制作方法,正宗山西流尖面做法(1)

对美味的渴望,源自人类的本能,然而关于美食,每个人又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选择,噬荤茹素,快食慢餐都有各自的理由。

千百年来,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他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无论一个人在外闯荡多少年,即使口音变了,但对故乡的食物,仍怀无限意念。

太原溜尖面的制作方法,正宗山西流尖面做法(2)

一日三餐

中国人吃早饭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都实行早、午、晚三餐制,利于生活,也利于生产。尽管一日三餐几乎成为人类共同的饮食制度,同样的饭食在中国却变换出不同的生活节奏,塑造出各异的人生感受。

古城营村传统饮食为一日三餐,仅在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短时期为上、下午两餐。一般情况中午炒顿素菜,早晚两餐多是菜当饭。食味酸并重,醋是必备之调味品。

村民食物主要依靠自产粮菜,正常年景主食以红、玉米面为主,辅以大米、小米、豆子等杂粮,白面仅是过时节或待客方上桌,除非有客人或过节才割肉。

每逢粮食紧张时,人们用生产队所分稻米去太原市换粗面,1公斤大米可换2公斤以上粗面。90年代以后,村人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除少部分种温室、种菜的人家外,大多数人的粮菜均是从市场购买。少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家,顿顿饭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平常人家也常买头、饼子、麻叶等熟食,隔三岔五割点肉改善生活。

那些年,村民午饭以高梁面(俗称红面)别尖(俗称剔拨股)或河涝为主,内掺榆皮面或豆面、白面,佐以炒菜、烩菜、调和。早晚两餐多以小米稀饭、玉米面煮疙瘩、不烂只、、蒸窝窝、和子饭(俗称调和饭)为日常饭食,偶然吃点煎饼(俗称擀面和儿)、包皮面(白面、红面各自和成,用白面包住红面擀开,切成条状或斜块),或者蒸点红面素角儿(蒸饺)便算好饭菜。

村人几乎家家都腌咸菜,这是盐的味道。曾有学者推论,人类的历史都是在嗅着盐的味道前行。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为了保存食物,我们虽然已经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菜这一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 也曾意外地让我们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饮食。白萝、芥菜、白菜所腌的成菜均可成为早晚两餐的就饭小菜,有人家以酸菜汤当醋来使用。随着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多数人家的饭食由粗变细,以白面、大米为主食,炒菜、副食等亦日趋丰盛,偶然吃一吃粗粮,已经成为时尚。

太原溜尖面的制作方法,正宗山西流尖面做法(3)

一面情缘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人们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碗面条,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人们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古城营村家常便饭花样繁多、顺具特色。无论白面、红面、玉米面、荞面、豆面、红薯原,皮面,皆可入食,其中以面食最有特色。

白面可分为蒸煮、烧烤、油炸三类:蒸煮类有手擀面、刀削面、拉面、扯面、刀拨面、剔尖、溜尖、掐疙瘩、猫耳朵(俗称圪垛儿)、蘸片只、片儿汤、和子饭、煮饺、蒸饺、蒸馍、素饼、花卷、包子、稍梅等;烧烤类有烙饼、煎饼、火烧儿、疤旋饼、馅儿饼、油推、起面饼、疤石饼(俗称干饼)、脂油饼等;油炸类有麻花、油条、油饼、油圪扭等。

粗粮亦可分为蒸煮、烧烤、油炸三类:蒸煮类有剔拨股、河捞、抿尖尖、擦尖尖、圪搓、煮疙瘩、不烂只、捞饭、稀饭、干粥、窝头、发糕、蒸角儿、糊糊、凉糕、溜饭、涩涩饭、粉皮、灌肠等;烧烤类有饼、和儿、粗面烧饼、油茶、炒面等;油炸类有油糕、糍粑等。

太原溜尖面的制作方法,正宗山西流尖面做法(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