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与毁灭的悖论
这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电影,也是关于人类的启示录。
人类诞生至今,即创造了惊人的成就,也催生了骇人的毁灭力量。
1945年7月16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白沙试验场升起的蘑菇云,宣告了人类发明了可以将自己毁灭的武器——原子弹。
领导这一武器研究工作的是不到四十岁的物理学家、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罗伯特·奥本海默,超过6000名顶尖科学家参与到了这个项目中。
提出原子弹研究计划的爱因斯坦由于政治立场受到质疑而被美国政府踢出了*侯选名单。
后来,奥本海默在采访中引用他最爱的梵文经典《薄伽梵歌》中的原文,形容自己是死神,世界的毁灭者——“我是为世界带来动荡之人”,以忏悔自己对核武器的研究。
对于科学圈以外的人来说,奥本海默正是因为原子弹一跃成为国际瞩目的科学明星,但他却在那之后离开了核武器研究,原因则是他对人类能否正确利用原子能没有信心。
也因此,他拒绝了研究氢弹的工作,站到了美国政府的对立面,遭遇了严苛的政治审查。
研究原子弹最初是由于担心希特勒率先掌握这一危险武器,威胁人类命运。
爱因斯坦到了美国后,就去信罗斯福总统,提醒他纳粹正在开发核武器,美国必须正视这一问题,抢先一步。
后来,美国加入二战,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浮出水面。
为了完成这个计划,不只是在美国本土,在加拿大、在英国,甚至在纳粹德国的占领地(搜集核武器研究的情报),都有人员参与进来,前后总共有约60万人服务于曼哈顿计划。
计划进行到后期,法西斯的败局已定,但是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了一个口子,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关上。
奥本海默即使内心备受煎熬,不知道自己正在负责的研究是否正确,可他此时也进退两难,无论是出于科学荣誉,还是对未知的侥幸心理,总之,他没有放弃完成曼哈顿计划。
第一颗原子弹在他的领导下爆炸。
以上所说即是诺兰的新片[奥本海默]中,必然会浓墨重彩呈现的内容。
尤其是奥本海默彼时的复杂心情,正是艺术家们永远热衷探讨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