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Tadpole | 公众号 biokiwi
本文关键词 小龙虾 虾黄 重金属 生物入侵
长江边的夏天,正是吃小龙虾的好季节。
油焖、蒜蓉、麻辣、卤制、十三香等等等等,做法琳琅满目,总有一种能对你胃口(当然,过敏的朋友就不要作死尝试了)。
油闷大虾,放心转发,我们后面的图没那么吸引人了(图源:风味人间)
只不过,你真的会吃小龙虾吗?人们所谓的“虾黄”到底是什么?能吃吗?本文将为你一一作答。
了解“小龙虾”你当然可以只做一个熟练吃小龙虾的吃货,但更多地了解小龙虾,能够让你吃出水平、吃出风采、吃出高度。
作为俗名,小龙虾确实朗朗上口,对比来看,学名——鳌虾(Cambarus)则有些拗口,不利于传播和安利。
你在餐桌上最常见到的是原产于北美的克氏原鳌虾(Procambarus clarkii),例如比较有名的潜江小龙虾,在上个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日本传入我国,现如今已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
(图为法国的克氏原螯虾,图源:Wikipedia)
足迹遍布五大洲的小龙虾(克氏原鳌虾),那可是入侵性物种们学习的典范了
这种来自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的小动物其实长的并不讨喜,还有点凶。
从外形上来看,小龙虾主要由头胸部和腹部组成。尽管头部有显眼的“钳子”(鳌肢)和长长的“胡须”(大触角),但可食用的主体是腹部紧实的肌肉。
鳌虾的外形主要包括头胸部和腹部(图源:Unsplash)
和其他节肢动物一样,小龙虾的身体可以分为很多体节。由6节的头部、8节的胸部愈合而成的头胸部,加上6节的腹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小龙虾。
在品尝小龙虾的时候,你也能明显地感觉到,腹部肌肉的分节。
几乎每一个体节都有一对附肢,小龙虾共有19对附肢,从前向后依次是:小触角、大触角、大颚、2对小颚、3对颚足、5对步足、5对腹肢和尾肢。其中第1步足也可以叫鳌肢,也就是那对“大钳子”,内含不少可食用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