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沙滩现多起剧毒僧帽水母伤人事件近日登上热搜,央视财经、上游新闻等媒体相继报道了事件的由来和原因。
消息一出,迅速在网络平台引发热议,很多网友纷纷留言分享自己被水母蜇伤的经历。还有部分人呼吁,酒店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僧帽水母等有毒海洋生物的防范宣传活动,向游客普及相关知识,并制作警示牌设置在水母出现的水域附近。
科普博主“植物人史军”则提醒大家:近期研学出游活动增多,千万注意不要接触陌生的动植物,有中毒或过敏风险。
游客普遍事后才知有毒
IP地显示为海南的网友“是大妍儿”在微博中分享:“我家人刚被蜇,一开始根本不知道这个水母这么危险,满沙滩都是。一下海就被水母的须缠住了腿,瞬间有疼痛感,接着开始起红疹,像过敏一样。那个水母真的挺好看的,像小气球一样,孩子很容易碰。”
与这位网友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游客很可能在不知情的状况下遇到有毒的海洋生物,被其艳丽的颜色或好看好玩的外表吸引。
那热搜新闻中的僧帽水母到底是什么?
僧帽水母。资料图片
从外形上看,僧帽水母由漂浮在水面上的浮囊和位于水下的触须共同组成。浮囊是透明的,色泽呈现粉红色、蓝色或紫色,外形前尖后圆、顶部凸起,有点儿像僧侣的帽子;触须的外形细长,密布着无数能分泌毒素的刺细胞。把僧帽水母的透明浮囊倒过来,会发现它的外形酷似16世纪的葡萄牙战舰,因为它也被称为“葡萄牙战舰”。
僧帽水母用来蜇人的“凶器”,就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触须。触须中密布着微小的刺细胞,这些刺细胞能分泌致命的毒素。单个刺细胞所分泌的毒素微不足道,但成千上万个刺细胞所分泌的毒素积累起来时,其毒性之强不亚于眼镜蛇。
僧帽水母的毒素属于神经毒素的范畴。游泳者被僧帽水母蜇到后,会感觉到剧烈疼痛,皮肤上也会浮现红色“鞭痕”。这种鞭痕会持续2—3日才消散,毒素则会渗入淋巴结,引发过敏反应,造成发热、呼吸困难、休克等现象,甚至干扰心肺功能,严重时会致命。
更糟糕的是,僧帽水母的触须平均长度达10米,当游泳者看到僧帽水母时,往往已经失去了最佳的躲避机会。
根据三亚太阳湾沙滩管理方提供的消息,太阳湾最近有3例游客被蜇伤的情况,不过情况并不严重。
被蜇伤后该如何自救?
相关科学研究发现,僧帽水母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取决于受害者的年龄和具体的受伤部位。如果儿童的脖子被蜇,会有致命的可能,因为毒液一旦进入动脉就会致死。如果成年男性的后背被蜇,就不会招致生命危险,仅会感觉火烧火燎的刺痛。
用一句话概括:皮肤越厚受到伤害就越小。由于女性和儿童的皮肤比男性薄,因此,被僧帽水母袭击后招致的危险也越大。
那么,被僧帽水母蜇伤后,该如何自救才能将危害降到最低?
首先,要远离危险之地。如果在游泳中被蜇伤,请立即上岸或上船;假如是在沙滩上被蜇伤,也请立即离开事发沙滩,这会避免再次遭受僧帽水母的攻击。如果被蜇伤后,身体出现了麻痹或抽搐的症状,不要犹豫,立即向周围人求救。
第二步,清除残留触须。由于皮肤上残留的触须仍含有刺细胞,因此,一定不能直接用手去清除,必须戴上棉布手套或使用干净的毛巾。清除的动作一定要轻柔,以免将刺入皮肤的刺细胞压入得更深。
第三步,反复冲洗伤口。使用大量清水或淡盐水反复冲洗伤口,冲洗的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并涂抹可的松类药膏消炎。
被僧帽水母蜇伤后,根据个体体质和中毒程度不同,可能出现剧痛、胸闷、呼吸急促、红疹、咳嗽、呕吐、喉头发紧无法吞咽、浑身颤抖等症状。如若发生以上症状,必须立即送去就医,不要贻误病情。
生活中,
海鲜和野生菌是有毒生物“重灾区”
海洋有毒生物上热搜并不鲜见。
“在火锅店就餐发现蓝环章鱼”的新闻热搜。
2023年年初,一网友“在火锅店就餐发现蓝环章鱼”的新闻也曾冲上过热搜。当事人拍照发博@微博科普账号博物杂志,询问在火锅店看到的一盘“章鱼”是否为有毒的蓝环章鱼,能不能食用?
随后,博物杂志回复:“确实是豹纹蛸(蓝环章鱼),它们的毒素是河鲀毒素,毒性非常强而且受热不分解,即便拿回去做纪念也千万别吃。文献中和网络上都有市售章鱼里混入蓝环章鱼的记录,但概率不高,也算是活久见了。”
福建省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友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第一次看到蓝环章鱼出现在餐厅里,之前从未见到过这种情况。如果在外就餐,需要警惕身上有异常图案或花纹的水产,防止出现食物中毒现象。
网友因不确定而不敢吃,进而通过求助科普博主,避免了因误食蓝环章鱼而产生食物中毒的悲剧发生。对于生活中还有哪些容易出现但又比较陌生的有毒生物需要注意?博物杂志运营编辑岳逸松曾在采访中表示“海鲜和野生菌可谓两大‘重灾区’”。
据现有资料表示,虽然蓝环章鱼流入市场是小概率事件,但正如这位网友所经历的,因为了解一点海洋生物知识,才会拍照求助,普通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更应警惕有毒生物的风险,增加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肖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