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有资料记载,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清明节,全国各地会有祭祀、扫墓、踏青等活动,在饮食上,南方流行吃青团,其他地区也有特色的清明饮食,如暖菇包、黄煎、面花等。
清明习俗:祭祀、踏青、插柳
清明时节,气温逐渐转暖,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rú),三候虹始见,意思是这个时节白桐花开始绽放,田鼠像小鸟一般多了起来,雨后的天空中也可以见到彩虹了。
在习俗方面,民间认为,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主题。这一天,人们通常为逝去的亲人扫墓,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体现出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清明前后,气温回升,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踏青好时节,人们会走到山野林间游玩,欣赏春色。
清明期间,也是杨柳发芽抽绿时,民间还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会折柳条编起来戴在头上,也会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用以辟邪。此外,清明期间,各地还有植树、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斗鸡等活动。
清明饮食知多少?
清明节期间,各地有不同的饮食习俗。
青团
清明时节,江浙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做好的青团外表油绿如玉,口感糯韧,甜而不腻,其绿色表皮用糯米粉和艾草的汁水混合制作,馅料通常用糖豆沙制成。除了经典的豆沙馅青团之外,还有咸蛋黄、芝士芋泥、蛋黄肉松等口味。
艾粄(bǎn)
“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的清明美食,艾粄与青团有相似之处,也是用艾草和糯米做皮、包裹馅料。不一样的是,艾粄做好后会用芭蕉叶或者其他的叶子包裹,防止黏在一起。
暖菇包
暖菇包是浙江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清明前后,当地人采摘刚出芽的暖菇草(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晾干捣碎,和事先磨碎的糯米粉、大米粉加水搅拌在一起,捏制成皮,包裹用腊肉、香菇、油炸豆腐干、春笋等制作的馅料,最后放入蒸锅蒸熟即可食用。
馓子
在清明节,我国多地都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香脆可口,在古代为寒食节(清明前一天)的饮食,后演变为清明节传统食物。馓子南北差异,北方馓子外形较大,用麦面制作;南方馓子小巧一些,以米面为主料制作。
黄煎
黄煎是陕西北部子长地区的清明传统小吃。这是使用当地谷物硬糜子加工制作的一种食物。将硬糜子加工成米糊,用当地特有的黄煎鏊(制作食物的一种器具)进行煎制,做好的黄煎色泽金黄,边缘厚中部薄,味甜而可口。
面花(燕燕)
面花是山西、陕西部分地区清明节的传统美食,陕西北部叫“燕燕”,山西部分地区叫“子推馍”,据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其做法是将面粉和水搅拌揉成大面团,捏成燕子形状,上笼蒸熟后烤制成干馍,然后在清明用柳条穿起来,悬于门楣。也有地区在清明期间制作十二生肖面花,祈求平安。
你的家乡有哪些清明饮食呢?一起在评论区聊聊。
新京报记者 刘欢 摄影 刘欢
编辑 李严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