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的哈尔滨姑娘小王,春天要吃香椿,夏天要吃小龙虾,秋天要吃大闸蟹,冬天要吃涮羊肉……吃过南北形形色色美食的她,被问起最爱吃的美食时,还是会脱口而出“锅包肉”,仿佛多犹豫一秒都是对这道菜的不尊重。
在外地人眼中,东三省饮食风格十分相像。提到东北菜,会想到铁锅炖大鹅、猪肉炖粉条,其适配性就像西红柿炒鸡蛋一样,很难说出它具体属于哪个省份。不过谈到锅包肉,小王总会一脸自豪,迅速拽住身边人说,“锅包肉的起源地是黑龙江哈尔滨哦。”
相传清朝光绪年间,哈尔滨道台府经常宴请国外宾客。当时的道员杜学瀛让厨师郑兴文结合俄罗斯宾客的饮食习惯变换菜肴口味。郑兴文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锅爆肉”,后因外国宾客口音差异,被口口相传为“锅包肉”。
每次说起这段故事,小王总是有些激动,因为她小时候就住在道台府附近。那时,跟着爸妈出去散步,路过道台府时,只知道是清代的衙门。后来才知道这里是锅包肉发源地,再看道台府,总有一种吃货出于对美食发源地的感激之情。
为什么如此痴迷锅包肉,最简单的原因当然是好吃。锅包肉讲究外焦里嫩,一口咬下去,唇齿先后触碰到酱汁的黏稠、外壳的酥脆、肉片的紧实,食材伴随每一口咀嚼在味蕾上拥抱、跳舞,酸甜的香气成为绕梁的配乐。
上大学时,小王到了南方,在各类口味改良的东北菜馆里,见到很多“锅包肉”,比如番茄酱版本、醋味冲鼻版本,有将各类炸肉段、熘肉段称为锅包肉的指鹿为马版本。“锅包肉是金黄色的,不是橙色的,是酸酸甜甜的,不是奇奇怪怪的,是酥酥脆脆的,不是软软塌塌的……”每次点到改良版锅包肉,小王都会无比想念家乡的锅包肉,点到味道还算正宗的锅包肉,就更想回家了。不知不觉中,对锅包肉的喜爱,也变成了小王对家乡冰城的那份牵挂。
2024年开年,哈尔滨突然火了。很多朋友都准备去体验一把冰城魅力,小王会不遗余力地推荐锅包肉,“虽然冻梨、红肠、铁锅炖都不错,但一定要尝尝锅包肉,起源地肯定是最好吃的。它可是被纳入国家地标美食名录了。”
这个春节回家逛街,小王很快发现,伴随着旅游和餐饮业的发展,锅包肉作为哈尔滨的一张名片已经走出餐馆,在很多热门景区都有小档口专卖。无论游客还是本地人,拿着一个小碗,边吃边谈笑风生。锅包肉,将南北距离拉得更近了。
有电商的年货消费数据显示,“锅包肉凭借709%的增长,成为年货节成交额提升最为亮眼的菜品”。小王一边刷着手机消息,一边打开家门,映入眼帘的是正在摘围裙的父亲,“闺女回来啦,你爱吃的锅包肉刚做好,咱一会儿就开饭。”
锅包肉。 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摄
【年味推荐做法】
1、把猪肉切成厚片,葱、姜切成丝,蒜切片,香菜切成长段。
2、将淀粉和少量水融合,倒入盛放肉片的碗中,抓匀。
3、起锅热油,将肉片一片一片放入油内,炸成金黄色,捞出待用。
4、锅内再放少量油,烧热后把葱、姜、蒜、香菜一并倒入,随后重新倒入肉片,最后倒入酱油、醋、花椒水、白糖等兑成的酱汁,颠炒后出锅。
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编辑 李严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