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地图集》中,板桥镇位于南京市区最南端
第三怪:合用地名难分家
在两地分界线上,常常出现两地共用同一地名或者名称相似的情况,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江宁与安徽马鞍山之间的“丹阳”。南京与安徽分界处还存在共用同一个“乌江”(浦口与和县),同一个“定埠”(高淳与郎溪),同一个“冶山”(六合与天长)等情况,连同“丹阳”,四个地方几乎串联起了南京与安徽的分界线。
江苏与上海之间的“陆渡”也属于这一情况。2019年,太仓恢复被撤销多年的陆渡镇,设置街道,而在浏河对面的嘉定徐行镇境内,则有着一个陆渡村,两地共用“陆渡”一名。
在江苏境内的不同市县之间,也存在共用一个地名的状况。在345国道中靖江与如皋的分界线上,一侧为靖江西来镇,一侧为如皋西来桥;靖江和泰兴的分界线上,均有“广陵”,北侧为泰兴广陵镇广陵村,南侧为靖江季市镇广陵村。无锡和常州之间有两个自然村“段庄”,分别为无锡滨湖区胡埭镇龙延村段庄和常州武进区雪堰镇桥绣衣村段庄,此外“周司里”这个自然村名也为胡埭镇和雪堰镇共有。
靖江、如皋分界处的西来镇民居
造成两地共用一名的原因,常与历史上一镇一村被拆分为两地有关,如江宁和马鞍山的“丹阳”本属一家。但也有后来附会而成的地名,如皋西来桥就是因靠近靖江西来镇而命名的。
第四怪:排序地名趣味多
2010年之前,泰兴有一个镇名为七圩镇,它是虹桥镇的前身之一。“圩”是江边之地围成田之后的称呼,在江苏沿江广泛存在。泰兴以“七圩”最著名,而靖江则以“八圩”名声最大,南通有九圩港。这样看上去,似乎从上游到下游进行了排序,其实完全不是如此。
不同行政区的“圩”的排序只发生在自身很小的辖区内。如泰兴原七圩镇内辖有七圩村、八圩村、九圩村等,它们之间才是真正的排序关系。而靖江的八圩社区附近也有六圩村、五圩村、四圩村等等,只是八圩最著名。其他著名的带数字的“圩”字集镇还有张家港的十一圩和仪征的十二圩。扬中有五十三圩,泰兴有六十三圩,是数字较大者。
“圩”在沿江地名中非常常见。图为靖江345国道上的三圩港桥
通州、海门境内的“甲”与此相似。通州有二甲镇、五甲镇,海门有四甲镇、六甲街社区,彼此间不是排序关系。二甲镇境内著名的“甲”还有头甲、三甲、六甲、九甲等,而二甲在其中最发达。通州与如东的“总”也是如此,两地都有“十总”。
著名的排序地名还有吴江的“都”(如七都)、滨海的“套”和“巨”(如八巨)、海门的“匡”(如六匡)等等。
海门境内有二匡、三匡、六匡、八匡等,图为六匡(集镇)街景
第五怪:张冠李戴地名移
人们对滨海和响水两地县名的张冠李戴的情况较为了解,其实在乡镇与集镇地名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造成张冠李戴现象的原因在于乡镇合并。
吴江区黎里镇是出现张冠李戴地名的典型。2006年黎里镇和芦墟镇合并为汾湖镇,镇的驻地在芦墟。2013年,汾湖镇更名为黎里镇。如此,新的黎里镇的镇中心不在老的黎里镇境内,而在原芦墟镇境内,黎里古镇景区和黎里镇区也就不在同一地,相去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