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审视食材、菜式的传播路径,我们往往会发现一股鲜明的自上而下的力量。诸如欧洲人曾视为奢侈品的香料和蔗糖、周天子每餐搭配的六十瓮酱、明太祖御膳房里流传出的南京烤鸭……不过另有一些食物,因某些特定因素而奔涌出相反的径流,逆势而上 —— 家烧就是其中一例。
今天,在浙江一代的餐厅菜单上经常可以见到以「家烧」二字开头的菜肴,从出场率与点单频次来看,家烧的流行势头方兴未艾。家烧是台州菜标志性的烹调方式之一,曾经,台州只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地名,分列于南北的宁波与温州交相辉映,遮蔽了它的萤萤之光,于是,这里的厨师选择接纳,取两方口味平衡,再汲取闽粤地区对食材「鲜」的要求,融合而成家烧。
家烧的字面义就是家常烧法,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家常烧法,还得从台州「敲梆鱼」说起。
1974 年,浙江组织了 2000 组机帆船前往大黄鱼的主要越冬渔场进行围猎捕捞。© Sohu.com
四月,东海海域绵亘数里,暗流涌动,其声如雷。扁身弱骨、细鳞如金的大黄鱼正溯游回入海口,这趟旅程也是台州渔人一年中最重要的鱼汛。黄鱼鱼鳔会发声,鱼潮一路似海洋之歌。「歌声」为讯,渔人以竹筒探底,听音辨位,布下船阵。时机一到,轰隆隆敲起船梆,伴随水花,一条条「金龙」自动浮现,海面鳞光耀目。
这种捕鱼方式又被称作「敲罟(gǔ)」,源自明朝嘉靖年间闽、粤沿海一带,之后传到江浙地区。对体内有起平衡作用的耳石、惧怕震动声波的野生黄鱼,这是最狠的捕捞法子。过去,一顿轰隆隆敲梆,大小黄鱼即被震晕,漂浮水面之上,持海斗可轻易捞取。
1973 年初春,沈家门渔港,大黄鱼堆满海岸。© 中国国家地理
自有记载以来「敲梆鱼」的最高丰收记录创造于 1974 年。当年,浙江组织了 2000 组机帆船前往大黄鱼的主要越冬渔场进行围猎捕捞,收获大黄鱼 16 万吨。临海的台州,在那段时间也迎来了黄鱼的大丰收。丰收的场面,可以借用明朝文人朱国桢的形容:「举之如山,不能尽。」
彼时,冷链保鲜技术尚未兴起,水产公司也吃不下,如今被炒到天价的野生黄鱼,曾经多到「烂大街」,通常以几分钱一斤的价格贱卖,家家户户都能烧来吃,吃不完的晒干,就是「鱼鲞」。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特别称赞过台州的鱼鲞:「台鲞好丑不一。出台州松门者为佳,肉软而鲜肥。」
不过,对于「无鲜勿落饭」的台州人来说,最好吃的方式还得是活鱼现烧。大黄鱼怎么烧?酒店的烧法颇具仪式感:京葱油灼黄鱼、灌汤黄鱼、鱼子酱焗黄鱼……普通人家的烹饪方式则简单直白:家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