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城市的道路上不见了车水马龙,却仍有人风雨无阻。他们每天定时出门,为社区送菜、送饭,为病患送药,还把医护人员送到工作岗位。
退役军人再上“前线” 家乡是“战场”
离开部队后,39岁的杜勇又一次上了“前线”,只是这一次,他的“战场”在家乡武汉——武汉封城之后,杜勇成为武汉社区保障车队的一名志愿司机。同其他1335名志愿司机一道,1月24日起,他们成为这个城市运输线上的重要部分。
这些志愿司机的车辆用途被严格限制在“给生活不便居民免费提供上门送餐、送菜、送药等居家服务”和“必须的非发热疾病紧急送医”之内。事实上,志愿司机们面对着各种突发状况,大多24小时待机,“随时准备出发”。
杜勇主要服务的徐东社区共有居民约14800人,现有志愿司机5人、车辆5台,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共8人,志愿司机需要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紧密协作,并配合后者的工作。“13人服务14800人,压力还是挺大的。”杜勇说。
杜勇日均有8趟行程,繁忙时会达到12趟。身为队长,他主动承担了一些地形、人员情况相对复杂小区的物资和人员载送,因此会比其他志愿司机的出车率更高,有时甚至会工作到凌晨。
但这份色调沉郁的志愿工作偶尔也有一些闪亮的时刻。2月12日,杜勇接回一个小乘客——一个才出生一个星期的婴儿。几天之前,正是杜勇把即将临盆的孕妇从社区紧急送往医院。孩子出生经历的时间过长,羊水呛到了喉管和肺部,在医院保温箱待了一个星期。2月12日,是孩子第一次回家。那次行程中,往日的沉闷一扫而空,车厢内萦绕着喜悦与热闹的氛围。
司乘双方往往没有太多交流,但是司机们常常收到意外的礼物。杜勇两次收到医护人员悄悄留下的口罩,车队的同事还收到过酒精、消毒液,以及护士专门准备的零食放在后座上。
紧张的生活已经持续了20多天,但杜勇和他的同事们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志愿司机姜军很是想念那个热闹非凡的武汉,更多的志愿司机则盼望着人们摘下口罩的那一天早些到来。
“上车就睡着,真不忍心叫醒他们”
今年27岁的马义是滴滴宁波医护保障车队的一名司机。2月9日开始,他和其他司机一起为宁波8家救治定点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免费接送服务。“非典时我太小,是别人保护我,现在的我长大了,所以想出一份力保护这些冲在第一线的白衣战士。”
“不担心是不可能的。后来我就想,医生在一线,我们最多算二线了,我们要是不出力,他们就更辛苦。”后来,马义还跟医生聊过这事。“近一点的,他们可能自己骑电动车,稍远一点的,有些是家里人来接。平时还好,但是有时下雨,雨那么大,骑电动车怎么吃得消。”
据马义观察,医护人员的叫车高峰往往都是凌晨1点之后。“交流比较少,他们很多人上车之后就在后座睡着了。”马义说,有时自己真的不忍心叫醒他们。
凌晨4点,送完最后一个客人,马义回到家,开一盏小灯,脱鞋子、脱外套,洗手、洗澡、洗衣服。走进厨房,电饭煲里有预约好的粥,填饱肚子,马义轻手轻脚绕过妻子和3岁女儿住的主卧,走进小房间。
马义有些睡不着,他想起女儿的笑脸,同住一个屋檐下,父女俩却已经几天没能见面,他很想走到主卧的小床边,看看睡梦中的小天使。
接送的护士想喝鸭血粉丝汤,她想吃小龙虾
春节前,何明荣让丈夫和儿子回了新疆老家,本想再跑几天车就走,没想到被疫情阻断了归期。1月22日,滴滴开始招募志愿者司机,49岁的何明荣报名承担起接送医务工作者上下班的工作:“躲无可躲,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她每天和200多名队友一起,保障医护人员的通勤。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他们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早晨5点多起床,洗漱完、吃好饭,差不多6点就出门了。”充电、消毒、穿戴防护装备……发车之前,何明荣一丝不苟地把防护措施做到位。
何明荣曾经接到过一个南京来的护士,“她离开家的那天正好过元宵节,全家人给她送行,她说现在最想念的就是家乡饭,等疫情过去,回南京先斩只鸭子啃一啃,然后鸭血粉丝汤喝个够” 。
头几天,何明荣中午只能吃方便面。有热心人了解到情况后,免费为他们提供盒饭,这让她很感动。“医生为病人服务,我们为医生服务,又有人为我们服务。”何明荣说。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何明荣累计接送医务工作者200多人次,她不觉得苦,只是说:“等疫情过去,我要带着家人去贺胜桥喝土鸡汤,去潜江吃小龙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