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便宜的不仅是食堂,方方面面都很良心价。比如说打印,大一大二时,打印一面纸只要1毛钱,虽然大三以后涨到了一面2毛钱,但依旧是白菜价。理发也很便宜,一次洗剪吹12元,不少校外的人也来。
虽然在吃上花得是不多,但我在购物方面真的是大手大脚,四年里,各种买东西花了75916.96元。
其中,数码产品“贡献”突出。大学里,我买的最贵的十件东西都是电子设备,它们加起来要接近5万。
这些东西基本是在我大二后开始买的,当时能挣一些外快,再加上之前攒的钱,就开始了买买买。至于入手的理由,现在想来也感到好笑——为了专业学习的需要。买微单为了拍照、买无人机为了拍视频、买高配置电脑为了剪视频。然而,大部分设备并没有发挥太大帮助,就像段子说人们买iPad的那样: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
到毕业前夕,十样东西有一半在闲鱼上五折出手,现在想想,或许当年用租的更划算。
除了买数码产品及配件外,其他的购物就很零散。四年里,买衣服的次数,两只手就能数过来;演唱会这类当时也不感兴趣,唯一一次买票看的演出是话剧《蒋公的面子》(南京大学生必看)。
有一类商品消费额并不高,但很有意思,那就是付费会员。
大一时,我在付费会员上花的钱只有53元,但到大二时就猛涨到了500多元。这里发生了什么?
2016年6月的时候,一部由张一山主演的网络剧《余罪》火了,虽然当时要期末考复习,但很多人为了追大结局都买了爱奇艺的会员。在这之前,买视频网站的会员主要是为了PASS长长的广告,但从这开始,我周围人是为了追剧而开会员。
除了视频网站,2016年的时候,火的还有各种面向个人的收费知识产品。微博问答、知乎live、得到……就是在那个时候,大家开始接受知识付费这个观念,各种内容平台都建起了付费墙。
节节攀升的除了会员会费外,在大学里,我的手机话费账单也越来越厚。虽然运营商一直在宣传自己降低了流量的资费,但我的话费从大一时的一年三四百块,到大三涨到了一千多。
4945笔消费记录的不仅是我大学的支出情况,也记录了我生活习惯的变化。
比如通过买早饭的时间,可以看到我是如何从一个上进青年变成一个老油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