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北风起,吃腊味。”每逢秋冬时节,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横山街总是飘起阵阵腊味香,莲洲“四大美食”之一的横山鸭扎包成为人们饭桌上的主角。自清朝光绪年间被发掘,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正式得名,横山鸭扎包历经百余年,承载着珠海乃至大湾区人们记忆中“家”的味道。
横山鸭扎包包括鸭脚包、鸭下巴包(俗称鸭下铲包)和鸭翼包等。区别于腊肠、腊肉等常见的腊味,横山鸭扎包均是用鸭脚、鸭下铲、鸭翼、鸭肝、鸭肠等“废料”和肥猪肉采取独特方法腌制、晾晒,最后用鸭肠捆扎而成。2012年6月,横山鸭扎包被列入珠海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3年11月,横山鸭扎包又跃升为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横山鸭扎包
工人正在晾晒鸭扎包
非遗美味始于偶然
凭借独特的风味和技艺,横山鸭扎包享誉珠海及周边城市乃至港澳地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极负盛名的鸭扎包竟来源于一场机缘巧合。清朝光绪年间,美食爱好者叶鸿波从新会三江皮子村来到时属睦洲的五权乡横山街(今属斗门区莲洲镇)定居,做打银和布匹生意。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叶鸿波尝试把鸭脚、鸭肠包在一起腌制后清蒸,结果出乎意料地美味。逐渐地,叶鸿波摸索出制作最原始版本的“鸭扎包”美食独特技艺,其儿子叶润超也在他的影响下开始学习。
在叶鸿波的言传身教下,叶润超对这门独特技艺心领神会。后来,由于生意不景气,叶鸿波家境衰落,不足十二岁的叶润超便在横山街的“常发”油糖杂货铺当童工。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横山街商贸发达,素有“小澳门”之称。“常发”油糖杂货铺除了销售油糖杂货外,还制作、加工、销售腊味和烧味出售。在制作腊鸭和烧鸭前,老板会将鸭脚、鸭下铲、鸭翼和鸭内脏作为“废料”丢弃。有一次,叶润超在店里腌制腊鸭时突发奇想,运用家传的技艺“变废为宝”,将剩下来的“废料”和肥猪肉进行腌制晾晒,并用鸭肠将其捆扎在一起。用蒸笼隔水蒸熟后分给工友们品尝,大家吃过之后赞不绝口,纷纷询问这美食的名称,叶润超随口答道:“既然是用鸭脚、鸭下铲和鸭翼扎出来的,就叫鸭扎包吧!”横山鸭扎包便由此得名并一直流传至今。
秋冬都是制作鸭扎包的好时节
天时地利人和造就
横山村村民靠天吃饭、赖地穿衣,横山鸭扎包的独特风味也得益于珠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地貌平坦、土地肥沃、河网交错,淡水资源充足,是典型的水乡和大沙田地区。也因如此,莲洲镇盛产无公害农产品和水产品,为鸭扎包的原料——麻鸭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条件。天然交错的河网又为麻鸭提供了广阔的运动场所,保证肉质结实而不肥腻。
与此同时,横山村水陆交通便利,近二十多年来,周边新建莲溪大桥、横坑大桥、上横大桥,又邻近江珠高速公路出入口,村镇公路通车,两岸三桥形成了主要的交通纽带,为传播这项美味提供了交通便利。
孟子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鸭扎包独特风味的产生离不开“人和”的因素。从选鸭、配料、腌制到晾晒、包扎成品,鸭扎包的每一步制作工序都颇为考究。据了解,制作鸭扎包的鸭子必须选取莲洲镇本地饲养的麻鸭,饲养60天左右的成鸭为最佳原料。这个时候的鸭子刚好成熟,肉质鲜美且骨头也不会太硬,正好能够咬碎嚼烂。